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僵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近期加大了“出口转内销”的政策力度,以应对出口受阻带来的经济冲击。然而,经济学家警告,这一举措可能会加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危机,而通缩正是中国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
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而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也高达125%。如此高的关税水平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几乎陷入停滞。自5月2日起,美国还取消了对中国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转而对这些包裹征收120%或每件100美元的关税,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
为了缓解外销受阻的影响,中国政府推动“出口转内销”,希望通过刺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来提振经济。电商巨头如京东、腾讯和抖音等,正在积极向中国消费者推广原本面向海外市场的商品。京东甚至在其平台上设立了专门区域,折扣高达55%,而大型连锁超市如永辉超市也在推出外贸专区。上海还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外贸嘉年华活动,试图吸引消费者。
然而,许多分析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一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通缩危机。《亚洲时报》指出,虽然短期内将出口产品以折扣价转向国内市场看似明智,但从长期来看,这将削弱各行业的定价权和盈利能力,为企业削减成本埋下隐患。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2%,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降2.2%。中国经济正深陷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中,出口产品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产能过剩。
尽管有传闻称中共当局可能会提供支持,但实际政策举措却寥寥无几。在持续的价格下跌背景下,企业可能被迫缩减开支,家庭则推迟消费,投资决策也逐渐偏离轨道,经济增长势头不断减弱。
高盛预计,中国的CPI将降至0%,并且其PPI将下降1.6%。经济学家指出,价格必须下降,以便国内和国际买家能够消化美国进口商留下的过剩供应。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也预测,随着贸易战对出口订单的冲击,PPI可能在4月进一步下跌至2.8%。
巴克莱银行的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分析称,政策的副作用是中国企业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大量折扣商品涌入国内市场,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就业。失业人数的增加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正在削弱消费需求。
在浙江义乌,一家拥有超过20年历史的体育用品公司创始人表示,受到贸易战的影响,该公司的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价格也大幅下滑,显示出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专家指出,“出口转内销”政策不过是权宜之计,许多出口商在国内市场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可能会被迫倒闭,或选择亏损经营以避免工厂停工。高盛的分析表明,中国有1600万个工作岗位与对美出口商品生产直接相关。
随着贸易战的冲击加剧,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高盛在一份最新报告中预测,今年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4.0%,远低于政府设定的5%左右的目标。中美两国在关税谈判上存在深层次的分歧,短期内达成贸易协议的难度相当大。
虽然中国仍有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空间,但出于对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考虑,政策刺激的力度显得更加保守和有选择性。专家呼吁,中国需要加速推进深层次改革,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