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局面。分析人士指出,未来90天内,中国可能会全力以赴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对抗美国的压力,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将处于关键选择之中。
截至4月11日,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经提升至145%,而中国对美国的关税也上升到了125%。美国总统在4月2日宣布了针对185个国家的关税政策,包括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对约60个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实施更高的对等关税。中国对此迅速反应,决定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的报复性关税。
随着中国对美国关税的激增,美国总统发出警告,若中国在4月8日之前不撤回加征关税的决定,美国将进一步加征50%的关税。中国却对此置若罔闻,随即在4月9日也提高了对美关税。最终,美国决定将对中国的关税提升至125%,而中国则宣布对美商品加征125%的关税。
在此情况下,美国暂停了对其他国家的对等关税,为期90天,期间仅征收10%。特朗普透露,已有超过75个国家与美国展开贸易谈判,未对美国实施报复。尽管美国的关税政策引发争议,但中国的反击并未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
为了应对孤立,中共中央领导人迅速决定访问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根据中共外交部的公告,习近平将于4月14日至18日对这些国家进行访问。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国家在美国的新关税政策中大部分税率较高,例如柬埔寨49%、老挝48%、越南46%等。
专家分析称,东南亚国家清楚许多中国商品通过“洗产地”方式规避美国关税。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后,许多企业开始将生产线迁移至东南亚,但仍有不少中国公司通过简单包装或贴标签的方式将产品伪装成海外制造,再出口至美国。
越南在美国公布全球对等关税后,迅速与美国展开谈判,承诺打击贸易欺诈。专家指出,东南亚国家在未来90天内可能会与美国积极谈判,严格审查中国商品的产地问题,因为这可能会给他们自身带来巨大的关税压力。
东南亚国家面临着在中美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局面。专家表示,若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绝大多数国家会更倾向于与美国合作,因为它们需要依赖美国市场进行产品销售,而中国则是一个竞争对手。尽管中国在缅甸和柬埔寨等国依然有较大影响力,但这些国家的取舍将成为未来几个月的重要看点。
除了东南亚,中共在其他地区的拉拢行动同样没有停歇。4月10日,中共驻澳大利亚大使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试图挑拨澳美关系,并建议与澳大利亚共同对抗美国。然而,澳大利亚副总理却明确拒绝了这一提议,表明澳大利亚将致力于实现贸易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与此同时,欧盟也对中共的贸易转移表示担忧。4月8日,中共总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通话时,呼吁加强合作,但后者则强调了对大量中国商品可能涌入欧盟市场的忧虑,并呼吁中共不要升级关税战。
在全球贸易环境日益紧张的局势下,专家警告称,如果中共不愿意妥协,中国经济可能会遭受重创,有分析预测若美国针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关税,中国的GDP将下降至少2%,并可能导致超过1000万人失业。尽管当前中国股市反应平淡,专家认为民众的不满情绪很快将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