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个月的关税战后,美国与中国于5月7日宣布,将于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举行新一轮贸易谈判。此次会谈吸引了广泛关注,专家们对比七年前的美中贸易战,分析了本轮谈判的变化与未来的可能情境。
自上月初,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后,中方也采取了125%的报复性关税,双方的贸易关系受到严重冲击。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货船数量较去年同期骤降60%,洛杉矶港的货运量下降35%,而美国零售商的库存周期已缩短至历史低点。根据Flexport的数据,北美港口5月到港货柜量年减38%,海运成本暴涨240%。摩根大通的预测则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可能下滑达80%,而美国核心商品价格或将上涨15%至20%。
在谈判即将开始之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质突破的可能性极低,这一言论无疑给市场带来了警示。与此同时,中方商务部也强调,如果美国继续采取胁迫式的单边主义,谈判成果将难以落实。
美国总统在被问及是否愿意降低对华关税以促进谈判时,坚决表示“不愿”,但随后又提到如果谈判进展顺利,会考虑降关税,并希望看到中国市场的开放。
经济学者黄大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与七年前的第一轮谈判相比,此次瑞士谈判将展现出三个显著变化。首先,谈判的灵活性将显著下降。其次,中国在对外表态时将更加注重“政治正确”和强硬态度。最后,所有承诺将更依赖于内部权力结构,而非市场条件,这无疑会影响达成可持续贸易协议的可能性。
作为中方的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与贝森特会面。与七年前的谈判代表刘鹤不同,何立峰被视为“政治执行者”,其忠诚度高于专业性,更多是执行习近平的经济战略而非协商。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谈判中务实妥协的空间有限,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政治定调和意识形态的立场。
专家们认为,当前的谈判不仅仅是为了达成表面协议,川普政府已将中共视为无法共存的制度竞争对手,未来的经济议题将被战略化和制度化。因此,这场谈判的目的可能不仅是为了“更公平的市场”,而在于削弱中共的影响力,推动供应链去中共化,确保美国的技术和资本市场安全。
综合来看,这场持续的中美经济竞争不仅会影响两国的贸易关系,也将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格局。面对低对话信任和高风险对抗的局面,未来的谈判前景依然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