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5年6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该指数为49.7,连续第三个月处于萎缩区间,尽管较5月份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依然低于50的荣枯线。分析指出,这一现象与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密切相关。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内需疲软以及房地产危机对家庭消费支出的负面影响,使得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愈加暗淡。许多企业正静观其变,等待北京与美国及欧盟达成缓解贸易紧张局势的协议。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国的工厂活动正在萎缩,主要原因是出口制造商缺乏信心,期待中美之间能够达成更长期的贸易休战协议。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低迷不仅源于外需疲软,更是全球供应链重组与“去风险化”趋势的结果。尽管美中在5月初暂时搁置了关税升级,但高关税的预期已经促使大量订单流失,加之地缘政治的信任危机和出口审查机制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渗透式衰退”。

同时,财新在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的PMI跌至48.3,较上月大幅下滑2.1个百分点,首次跌破50的荣枯线,创下自2022年10月以来的新低。与官方数据相比,财新指数更侧重于反映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显示出内外需求的双重疲软。

黄大卫指出,中小企业曾是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地带”,如今却正面临崩溃的危机。他形容道:“当经济的毛细血管出现问题时,经济体的休克才刚刚开始。”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工厂关闭的讨论愈演愈烈。博主“钱班长”在谈及中国纺织业的现状时直言,制造业的前景堪忧。根据他的观察,大型工厂中已近70%处于停工状态,而一些尚在运转的工厂则因资金充足而勉强维持。他警告:“好的行情已经名存实亡。”

他还以染厂为例,指出曾经繁荣的染厂现状堪忧,业务员可能因业绩不佳而受到惩罚,许多专注中东市场的企业正面临严重的萧条局面,扩张厂房的计划也显得不切实际。

此外,另一位博主“3C数码小健哥”则指出制造业崩塌的三大主要原因:欠款侵蚀利润、恶性低价竞争以及创新被同行复制。他感叹:“三座大山压着,制造业真的太难了。”

在这场多重挑战中,中国的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变革,未来的发展道路充满未知。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