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涉及贸易秘密和商标侵权的法律争端中,美国化工巨头杜邦(DuPont)于9月8日迎来了胜利的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Dawnsens New-Materials,亦称当盛)在未来十年内不得在美国境内销售或进口任何与杜邦Tyvek品牌相关的产品。该禁令即日生效,并将由ITC及美国海关共同负责执行。
ITC还表示,厦门当盛自愿签署的协议已被批准,承诺遵守这一为期十年的限制。这一判决标志着杜邦在长期的知识产权争端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杜邦于2024年向ITC提出投诉,指控当盛窃取其Tyvek技术秘密并侵犯商标。Tyvek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越的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防护服、医疗器械及工业包装等领域,因其耐撕裂、透气且防水的特性,市场份额长期由杜邦主导。
杜邦指出,当盛的产品在设计和技术上仿冒其品牌,严重威胁了公司的市场份额。根据ITC的决定,当盛选择自愿接受同意令,承诺在十年内不参与任何与Tyvek相关的美国业务。这一裁决将为杜邦的核心专利和商标在美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杜邦对此结果表示欢迎,并重申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捍卫其知识产权。
此次案件揭示了美中贸易及科技竞争的敏感格局。近年来,美国对中国企业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愈发强硬,从半导体到化工材料领域均加强了审查。业界人士认为,这一裁决不仅是杜邦的胜利,同时也反映了美国政府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及维护本土产业安全的政策背景。
Tyvek材料在医疗防护、食品及物流包装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疫情期间成为个人防护装备的关键原料。分析师指出,此次禁令可能会切断当盛在美国医疗和工业市场的布局,对中国相关制造商形成警示。随着美国ITC与海关的共同监督,若当盛违反同意令,将面临高额罚款和刑事责任。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3M在美国对中国厂商提起的针对N95口罩的诉讼,该案件最终获得法院的禁令与相关赔偿。专家表示,跨国企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知识产权的举措,已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示范效应,同时也凸显了在医疗与工业材料领域保护核心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