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正在积极探讨针对中国对稀土出口限制的反制措施。此前,尽管与北京尝试达成外交解决方案,欧盟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制问题上仍未取得实质进展。

欧盟经济事务执行副主席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我们正在研究可能的反制措施。目前尚无具体工具明确,但相关讨论正在进行中。”他进一步指出,欧盟正在与国际伙伴协调此事,包括最近在华盛顿举行的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上。

尽管在7月达成了一项旨在加速向欧洲出货的协议,中国仍然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控制,并于本月初宣布扩大限制范围,进一步收紧对稀土及其他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制。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预计2024年全球近70%的稀土产量将来自中国。这些原材料对电动汽车电池、国防制造等多个行业至关重要,因此,中国的出口限制对欧洲工业和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委员会正在准备一份贸易措施清单,预计将在本月底前完成。这些措施将用于对抗中国,以增强欧盟在谈判中的筹码。同时,委员会也在制定一项计划,以确保关键物资的供应,并寻求其他来源。

在强化管制与外交磋商方面,欧盟贸易事务主管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已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进行了会谈,但未能就解决欧盟关切的问题达成一致。谢夫乔维奇在电话会议后对记者表示:“我们无意升级局势,但当前的状况给双方关系蒙上了阴影,因此迅速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他透露,双方将加强沟通,并计划在未来几天内安排中方团队前往布鲁塞尔进行进一步讨论。

预计这一问题将在本周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被提及,尽管委员会希望避免讨论具体的反制措施。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于10月9日发布的新规扩大了出口管制范围,不仅包括稀土金属及产品,还涉及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相关技术和设备。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新规中关于境外制造产品的条款表示高度关注,若产品中含有超过0.1%的中国稀土原材料或相关技术,其出口可能需获得北京的许可。

分析人士指出,欧盟可能会利用其强大的《反胁迫工具》,迅速对实施贸易胁迫的国家采取行动,包括征收关税或限制采购。此外,欧盟也在与G7国家讨论协调合作的可能性,以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最近,美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了关键矿物协议,旨在对抗中国的行业垄断。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建议,欧盟可以考虑的潜在反制产品包括航空零件、老式深紫外光刻机以及高精度轴承等专业钢铁产品,这些领域中中国的产业相对处于弱势。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