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地缘竞争加剧、关税压力增大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意愿已降至历史最低点。专家指出,这一变化反映出企业在风险与回报之间的深思熟虑,显示出中长期结构性变动的趋势。
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近期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环境调查》,在2023年3月至5月间,约130家受访企业中,近九成(88%)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今年,仅有48%的企业计划在中国进行新投资,这一比例远低于去年的80%。此外,27%的企业已经或计划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而这一比例在2024年仅为19%。有29%的企业对未来五年的在华业务持悲观态度,创下历史新高。
自今年4月2日以来,川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使美中双边谈判反复无常。调查显示,今年美企在华面临的十大挑战中,有三项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其中“美中关系”连续两年位居首位,而“关税”则从去年的第八位升至第二位。88%的企业表示其业务已受到美中关系紧张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放缓和产能过剩也在进一步压缩美国企业的盈利空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依旧被列为十大挑战之一,大多数企业认为今年整体的知识产权环境与去年相比并未明显改善。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指出,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选择不再在中国继续投资,甚至考虑撤资,这显示出美中之间脱钩的趋势。他解释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高额关税和中国市场对外商的不友好政策。企业若想在中国顺利运营,往往需要与国有企业合作,而这无疑增加了技术被盗的风险。
报告还指出,过去三年中,亏损企业的比例显著高于2016至2022年间的水平。仅有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预计到2025年在华的利润率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28%的企业预计其利润率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叶耀元提到,早在美中关税战之前,许多美企在中国的投资就已经面临挑战,如今的情况更加严峻。过去的盈利机会在如今的环境中变得愈加稀缺,加上美国芯片法案的影响,使得投资中国的风险远超潜在收益。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也表示,早在2018年和2019年的关税战中,美国企业就已经感受到对中国出口的成本增加,而目前的投资收缩则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美方对中政策的强硬态度、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全球投资者对市场依赖风险的提升等。
他认为,调查中反映的美企在中国的新投资计划创新低,可能不是短期波动,而是中长期结构变动的前兆。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是去风险化而非全面脱钩,企业将逐步减少对敏感领域的依赖;其次,美方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和税收政策将持续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第三,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将吸引部分外溢投资,未来十年美企在中国的新增资本配置可能逐渐转向这些新兴市场。
调查显示,只有28%的受访企业认为若失去中国市场将难以在全球保持竞争力,38%的企业视中国为全球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另有25%认为在华运营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叶耀元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部分美国企业并未完全撤离,例如特斯拉。如果中方愿意开放市场并减少对国有企业的依赖,这仍将吸引更多外资。然而,当前的市场环境让美企心中无底。
孙国祥总结道,尽管美企在中国的投资意愿下降,但由于许多企业的生产基地、供应商和研发中心已经深植中国,短期内无法替代或撤出。他们正在进行理性的风险计算,不再将中国视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增投资地,但仍将中国视为不可轻易放弃的战略市场。预计在华美企减少新投资、维持既有运营的结构或将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