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地缘竞争加剧、关税压力上升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意愿已降至历史最低点。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环境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30家企业中,近90%表示对中国经济感到忧虑。今年,仅有48%的企业计划在中国进行新增投资,远低于去年的80%。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计划迁移的企业比例已经从去年的19%上升至27%。而对于未来五年在华业务的前景,29%的企业持悲观态度,这一比例为调查历史新高。

自今年4月2日美国政府启动关税战以来,美中间的谈判时断时续。报告中列出的十大挑战中,有三项与地缘政治直接相关,其中“美中关系”连续两年位居首位,而“关税”则从去年的第八位攀升至第二位。有88%的企业表示,已经感受到美中关系紧张对其业务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放缓和产能过剩进一步压缩了美国企业的获利空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依然被列为十大挑战之一,大多数企业认为今年整体的知识产权环境与去年相比并没有显著改善。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的国际研究教授叶耀元表示,许多美国企业不再愿意在中国进行投资,甚至选择撤出,形成了一种新的美中脱钩趋势。他指出,关税政策和中国市场对外商的不友好是主要原因。“在中国做生意的风险很高,必须与国有企业合作,技术被盗的可能性也大。”

报告显示,过去三年中亏损的企业比例明显高于2016至2022年期间的水平。仅有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在华利润率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28%的企业则预期在华利润率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叶耀元认为,许多企业过去能够在中国获利,但如今连基本的盈利都难以实现,加上美国的芯片政策等制约措施,投资的风险已远超收益。

台湾南华大学的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也指出,早在2018年、2019年的美中关税战就已显著提高了美企对中国出口的成本,当前投资收缩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美国政府对中国政策的持续强硬、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力下降以及全球投资者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意识增强等。

孙国祥表示,这一趋势反映出美企在降低对敏感领域的依赖,逐步实现去风险化,而非全面脱钩。未来十年,美企对中国的新增投资可能逐渐被印度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吸引。

调查显示,只有28%的企业认为失去中国市场将难以在全球保持竞争力,38%的企业依然视中国为其全球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叶耀元补充道,尽管部分企业如特斯拉仍在中国积极布局,但整体上,当前的投资环境使得美企对未来在华扩张感到不安。孙国祥也提到,尽管许多企业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已深植中国,但出于风险分散的考虑,企业不再将中国视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增投资地,然而也不愿轻易放弃这个战略市场。预计在华美企减少新投资但维持现有运营的趋势可能会成为新常态。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