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川普在今年1月宣誓就职以来,他对中国商品实施了高达20%的关税,令美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公司不仅在努力与中国供应商谈判以争取价格优惠,同时也在探索生产转移的可能性,以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有些企业甚至在考虑将增加的成本部分转嫁给消费者,以应对不断上升的费用。
川普总统计划在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这意味着可能会对中国商品征收更多的关税,具体幅度尚未确定。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变化,美国和中国的企业正积极调整策略,重新评估供应链结构。
据报道,美国家居用品零售商“Williams-Sonoma”的首席财务官杰夫·豪威指出,公司正优先考虑从供应商处获取价格让步。该公司已经显著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依赖,2018年时中国商品占库存的50%,如今已降至23%。豪威还提到,公司将扩大在美国的生产,并计划将部分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
此外,许多美国零售商如好市多和沃尔玛也在积极要求供应商降价,以减轻关税带来的压力。这种对降价和生产转移的需求,显示了大企业在面对贸易战和疫情冲击后,如何增强供应链的弹性与适应能力。
在此次关税调整中,零售行业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例如,美国折扣连锁店“Five Below”约60%的产品来自中国,尽管该公司努力减轻影响,但预计毛利率将下滑一个百分点。其财务主管克里斯蒂·奇普曼表示,公司正在考虑与供应商重新协商价格、转移生产并提高部分商品的零售价格。
与此同时,许多台湾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生产多元化,增加对泰国和印度等地的投资。台达电子计划到2028年在泰国投资5亿美元,目前其在泰国的工厂正在建设中。台达电子(泰国)首席执行官郑安表示,该公司正在推动生产基地的多元化,并与供应商合作,在当地建立制造中心,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富士康同样在泰国进行投资,计划注资105亿泰铢(约合3.15亿美元),以在东南亚生产用于芯片制造的设备和部件。同时,台湾的力晶积成电子制造公司与印度塔塔集团合作,在印度建立了首个半导体制造厂,依托于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们正在积极调整应对策略,以确保在不断变化的贸易环境中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