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变动的背景下,美国近期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使得多国商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产品,面临高额关税的冲击。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了中美贸易中的外贸商,尤其是那些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的小型商家和第三方转口商,令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关税政策的变化,中国的外贸商们不得不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许多人开始重新计算成本,进行价格博弈,甚至调整产品规格和发货模式,以适应这场关税战带来的挑战。一位外贸企业主表示:“无论如何,加关税,最受伤的就是我们这些做生意的人。”

在义乌,一家专注于饰品出口的公司老板庞月深感形势严峻。她的业务中,出口美国的比例曾高达60%至70%,但随着关税的上调和国际局势的复杂化,这一比例已锐减一半。庞月近期与一位美国客户进行了艰难的价格谈判。客户因关税担忧要求降价20%,但庞月无法接受这样的幅度,经过反复交涉,最终将降价幅度缩减至10%。这意味着她的利润将被压缩,生存日益艰难。

庞月分析,除了关税的直接影响,乌克兰战争带来的不稳定局势及外国客户的消费降级,都是导致订单量骤减的重要因素。她表示,今年美国客户几乎没有下单,过去一个款式通常能卖出上百对,如今却仅剩二三十对。尽管公司在中东市场有一些业务,但美国市场的萎缩令她心存忧虑。

与此同时,另一位从事跨境电商的小型卖家小意正面临类似的困境。她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服装和箱包,客单价在20至40美元之间。两个月前,川普政府短暂实施的关税政策就让她的业务量骤降。新政策取消了对低于800美元包裹的免税待遇,使得她的每单成本上涨了3至4美元。为了转嫁这些成本,她不得不提高售价,但销量却大幅下滑,生意受到重创。

面对即将重启的关税政策,小意忧心忡忡。她计算发现,若再加上高额关税,每单成本可能增加到8美元,直接影响到她的利润率。她的商品利润率在30%至45%之间,若不提价,利润将完全消失;而提价又会导致订单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义乌的一位玩具出口商汪晴表示,受近期关税政策及市场淡季的影响,她的美国订单几乎干涸。尽管她考虑转向东南亚市场,但川普政府的相关政策限制让这一计划变得更加复杂。她无奈地感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外贸行业资深人士霍强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不安。他从事外贸已15年,近10%的货物出口至美国,近期的关税政策已开始对他的生意产生了明显影响。他坦言,当前的关税政策仅是开始,未来将面临更多挑战。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许多外贸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扰,生存的挑战也愈加严峻。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