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8日,赞比亚基特韦附近的一处中资铜矿尾矿坝发生决口,导致约150万吨含毒废料流入卡富埃河。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大量鱼类死亡,且当地供水系统被迫暂停,影响了数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南非环保公司Drizit对此次事故展开调查,指控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旗下的赞比亚子公司严重低估了泄漏规模。

根据Drizit的调查结果,实际泄漏的氰化物与砷等有毒物质的数量可能是官方数据的30倍。尽管中冶公司在事故发生后委托Drizit进行调查,但在最终报告提交的前一天,该公司突然终止了与Drizit的合同。中冶对此表示质疑,称Drizit的数据准确性存疑,并指控其存在违约行为。

卡富埃河是赞比亚2100万人口中一半以上居民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来源。总统希奇莱马在事故发生后将此事件称为“危机”,并迅速调派空军和快艇投放石灰进行中和处理。然而,美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在一个月后仍发出警告,指出当地环境中发现了“危险且具致癌性物质”,并建议美方人员撤离矿井附近区域。

Drizit的调查采集了超过3500份样本,检测显示氰化物、砷、铅、镉等物质严重超标,长期暴露于这些毒素下,居民健康面临器官损害、畸形和癌症等风险。Drizit警告,约90万立方米的有毒废料仍残留在事故现场,如果不进行彻底治理,居民和生态环境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持续面临威胁。

作为全球十大铜生产国之一,赞比亚的铜矿业由中资主导。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需求的增加,铜价不断攀升,赞比亚的目标是到2031年年产300万吨铜。然而,此次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与透明度问题,凸显了在中企主导的资源开发过程中,赞比亚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