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中共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通过招聘平台发布了一则名为“互联网违法信息巡查岗”的职位,月薪在人民币七千至一万二千元之间。这一职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其涉及网络安全和舆论监控的敏感性质。
根据流传的招聘信息,该岗位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侦中心的招聘团队发布,工作地点设在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该职位的职责包括主动巡查互联网上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或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违法信息,并对其进行甄别、分类、统计和研判,最终将分析结果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网络工程师赵志(化名)表示,他已经注意到这一招聘动态。他认为,公安部正在加强其网络反颠覆的手段。今年上半年,为了配合九三阅兵活动,当局曾从街道办抽调大学生担任网络巡查员,工资也根据熟练程度而定,起薪为一万元。他指出,随着网络监控力度的加大,网络管理和网警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尽管其他行业在裁员,但舆情监测方面依然人手短缺,因此需要扩大招聘。
“互联网违法信息巡查岗”的招聘条件要求应聘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法律、新闻学、计算机等专业优先,并需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或具备同等水平。公告中明确指出,应聘者必须“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品行端正、无违法犯罪记录,且能够接受排班或轮班工作。网络人士注意到,该岗位的薪资水平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算得上中等偏上。
从事网络数据安全研究的学者冯先生表示,“互联网违法信息巡查员”或许是一种新兴的职务分类,虽然目前在官方职业目录中尚未见到,但其职能与“网警”非常相似。他解释说,这类岗位的工作主要是侦破电信诈骗、监控虚假信息传播,如果发现敏感舆情则需立即上报,若涉及间谍活动,则应采取相应措施。冯先生认为,该岗位的设立反映了公安和网信系统在网络内容审查方面的分工日益细化。
然而,在对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官方网站进行查阅后,记者发现该所近期发布的正式招聘公告并未提及“互联网违法信息巡查岗”。公告显示,该所正在面向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招聘16个岗位,共计24人,涉及研发、安全检测和法务等专业技术领域,均属于人民警察的编制,录用程序包括笔试、体检、面试和政治审查等公开环节。这意味着,正式的招聘信息主要集中在科研和技术岗位,并没有涉及巡查员类职位。
观察人士分析,这可能意味着曝光的招聘信息属于临时或内部需求,通过第三方招聘渠道发布,而非纳入正式的公开招聘体系。这种情况也引发了对该岗位来源和合法性的质疑。
消息曝光后,许多网民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该岗位可能成为扩大网络监控范围的工具,进一步压缩公众的言论空间。一名信息安全行业的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职责描述来看,该岗位几乎就是官方版的内容审核员,其区别在于民间平台的审核员主要服务于商业利益,而这一岗位则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体系。
根据公开资料,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上海,隶属于公安部,是中国警务科研领域的重要机构,专注于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电子取证等研究领域。随着网络舆论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该所也在网络安全和舆情研判方面不断扩展其研究与应用。
此次“互联网违法信息巡查岗”的曝光,标志着北京在推动网络信息监管向制度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观察人士指出,这一趋势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网络安全,但也可能带来言论空间收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