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中共政府将国家战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发展上,导致服务行业的投资长期不足。随着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发展,国内面临着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的问题,已经进入持续时间最长的通货紧缩周期。同时,国际市场也因关税政策而受到冲击,而中共并未显示出改变现有经济模式的意图。
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中共党魁罕见批评地方政府过于热衷于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项目,认为各省份应避免盲目跟风。随后的政策指引草案中,政府投资基金也被要求在新兴产业领域谨慎投资,避免无序发展。然而,回顾历史,从“中国制造2025”到后来的“新质生产力”,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始终得益于中共的强力支持。
数据显示,中共在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依然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1年,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速达到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增速分别为22.2%和7.9%。而在2024年,仅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投资就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首次占到总投资的40%以上。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热衷于推进新材料、汽车、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追求规模扩张而非利润提升。这种现象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调查显示,这些城市的制造业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58%,远超国际水平。
然而,这种对制造业的执念也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多轮产能过剩,目前在汽车、食品及非金属矿物等领域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甚至低于75%的警戒线。电动车市场的快速扩张更是造成了供需失衡,各大车企为消化库存展开激烈的价格战。
经济学者指出,中共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补贴政策虽然刺激了生产,但忽视了市场需求,导致了大量的闲置产能。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重视程度较低,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政策限制和地方官员的利益驱动,服务行业的投资增长乏力。
在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只能依赖出口来消化过剩的产能。然而,这种依赖也使其面临国际贸易的挑战。专家认为,中共的经济转型并非易事,缺乏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难以形成一个健康的消费型经济体。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内外部压力的增加,中共的制造业驱动经济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打破这一僵化的经济模式,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