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贸易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加紧努力,试图降低对美国高端芯片的依赖,以避免在关键技术领域被“卡脖子”。根据报道,北京已通知国内汽车制造商,要求他们确保至少使用四分之一的国产芯片。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极大,因为目前这一比例仅为约15%。

近期,中国悄然给予大部分美国芯片关税豁免,这一举动暴露了其在芯片领域的脆弱。业内分析认为,这一决定是在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游说下做出的,显示出中国在芯片领域的依赖性仍然很高。尽管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曾多次强调要减少对外国芯片的依赖,但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芯片进口额仍然达到了4,1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0%。

在全球汽车芯片创新大会上,芯擎科技的创始人汪凯也指出,中国产芯片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仍然低于10%,而计算类芯片的比例更是不足5%。他表示,大算力计算类芯片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类芯片主要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网联汽车的芯片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每辆车至少需要配置3000颗各类芯片,包括控制芯片、传感器芯片和计算芯片,这一需求远超以往。芯片设计和测试周期的漫长也是中国汽车制造商面临的一大难题,通常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进行验证,以满足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尽管中国芯片公司不断宣传“国产”、“中国芯”,但现实却是,中国在许多关键领域仍然依赖于美国的高端芯片。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智能驾驶芯片的销量中,美国特斯拉的FSD芯片销量领先,市场份额达到37%;紧随其后的是英伟达的Orin-X芯片,占据33.5%的市场份额。

在智能驾驶领域,英伟达凭借其强大的算力优势,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例如,理想、小鹏和极氪等品牌的主销车型均搭载了英伟达的Orin-X芯片,并使用高通8155或8295作为智能车机芯片。此外,美国的德州仪器、欧洲的英飞凌和恩智浦以及日本的瑞萨电子等公司,也在汽车芯片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这些芯片的技术水平不如高端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芯片,但对于汽车的正常运作却是不可或缺的。

中共政府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提高国产芯片的使用比例,更在于如何在全球供应链中找到一个更为安全和可靠的立足点。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