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共的北斗导航系统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5月20日,针对中共发布的《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北斗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并不针对任何国家,也无意挑战其他国家。然而,许多事实显示,中共自20世纪末开始研发北斗,并积极向全球推广该系统,其挑战美国GPS的意图显而易见。
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有四大供应商。自1978年首次发射以来,美国的GPS系统在1995年实现全球覆盖,成为世界上最为可靠和精准的定位与导航系统。2018年,美国推出了最新的GPS III卫星,大幅提升了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民用服务的定位精度可低于2.2米。
相对而言,北斗系统则于2000年开始提供服务,2012年扩展至亚太地区,而直到2020年7月,北斗三号才全面启动全球服务。与西方国家不同,北斗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共在国际舞台上的一项重大面子工程。
目前,北斗系统由56颗卫星组成,配合120个地面站提供支持,其数量上超过了GPS。哈佛大学的报告指出,北斗的全球覆盖能力足够精准,甚至在某些地区的表现超越了GPS。根据中共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数据,北斗的定位精度在2023年10月已达2.5米。
尽管北斗在数量上似乎占优,但其技术核心仍存在不足。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北斗的定位卫星数量虽然较多,但技术水平还需提升。专家们一致认为,定位卫星的数量越多,精度和抗损能力会更强。然而,北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其芯片技术的落后。
中共宣称北斗系统的双向信息传递功能是其独特之处,然而这一特性也引发了安全隐患。随着北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被传输,这引发了对个人隐私的担忧。多项报告指出,双向通信虽然可以提升定位精度,却也可能泄露用户的位置信息,甚至成为监视工具。
在美中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中共希望通过北斗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尽管中共声称北斗不针对任何国家,但许多分析家认为,北斗计划的起点便是为了挑战美国的GPS。美国国防大学的报告指出,北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不太可能取代GPS,特别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选择上,GPS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专家们普遍认为,北斗的技术进步尚需时日,其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也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中共通过投资和补贴鼓励其他国家采用北斗,但许多国家仍优先选择使用GPS。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导航系统的竞争将愈加激烈。中共的北斗能否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仍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