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持续转移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外贸型制造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广东、浙江等传统外贸大省近期纷纷传出工厂关停、订单流失的消息,行业内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忧心忡忡,似乎正陷入新一轮的困境。

2025年,受全球产业链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外贸企业成为了业务收缩的重灾区。珠三角地区,作为外贸工厂的聚集地,如今的景象与往日的繁忙截然不同。记者在深圳、东莞和广州番禺走访时发现,许多工厂大门紧锁,外面贴满了出租告示;被裁员的工人则涌向广州求职市场,期待能找到新的工作机会。

在深圳龙岗区的一家电子开关工厂,负责人薛鸣(化名)表示,自今年初以来,外商对其产品的需求明显转向越南,导致订单骤降。他提到:“今年2月以来,我们接到的美国订单比去年减少了超过30%。原本每月能出口两三柜货,现在勉强维持一个柜。厂里大部分员工都放假,产能利用率不到50%。”

薛鸣还坦言,欧美客户为了规避关税,将大订单转移至越南和孟加拉,只留下小批量、低利润的订单给中国厂商。他说:“很多机器都闲置,但机器折旧、房租仍需支付,无论是开工还是停产都在亏损,最终只能考虑关停。”

浙江的义乌、温州等外贸重镇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出口订单的减少使得许多企业处于半休眠状态。当地一家鞋类出口工厂的经营者方浜(化名)透露,尽管仍有订单,但价格却被国际买家压得低得几乎无利可图。他感叹:“过去一双鞋能赚两三美元,现在只能赚几毛,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人工和运输成本,我们根本无法盈利。温州的八成鞋厂订单已经转移到越南和马来西亚。”

方浜提到,他的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曾建议他考虑将工厂迁移到东南亚。“朋友告诉我,全球产业链正在离开中国,每天都有企业关门,如果不尽快行动,以后可能就来不及了。”根据浙江省工业协会的统计,仅在上半年,就有数百家中小出口工厂选择停产或关闭,更多企业则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多位受访者指出,当前的困境并不仅仅是西方国家限制中国产品的单一原因,大陆自身的商业环境,包括“强制社保”及对企业的重罚政策,也让工厂经营举步维艰。浙江一位关注中美贸易的经济顾问沈志勇(化名)分析道:“中美摩擦持续升级后,美方加征关税,部分客户直接选择‘中国+1’模式,转向东南亚和南亚市场。此外,中国沿海地区工资与环保成本的上升,逐渐削弱了传统的成本优势。”

义乌一家出口玩具企业的销售经理黄伟(化名)感叹:“我们这一行做了二十多年,没想到如今越南和印度能与我们竞争,甚至价格更低。今年3月份以来,订单比去年减少了超过一半。我的一些老客户也不断提醒我,要分散风险。如果我将产品从其他国家绕道送往美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海关都会查处来自中国的商品,查到后还要加税,最终不仅没有盈利,甚至会亏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表示,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外贸工厂的关停与缩减,意味着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境地。面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国大陆如何找到新的定位,获得美国和欧洲等关键市场的信任,显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受访者普遍认为,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制造业订单持续减少,外贸企业和制造业正经历萎缩。正如方浜所说:“我们不是不想坚持,但坚持下去还有没有未来?”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