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国内经济持续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新财报数据显示,A股市场上多家半导体企业的业绩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行业龙头如中芯国际和寒武纪也未能幸免,整个产业链似乎正处于“至暗时刻”。

以华虹半导体为例,这家国有背景的晶圆代工巨头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令市场震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2276.34万元,较去年同期暴跌89.73%。其核心业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骤减92.30%,显示出市场环境对其业务的巨大压力。2024年,华虹半导体的全年净利润也仅为5810.8万美元,同比下降高达79.2%。

这一困境并非孤立现象。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股市场中的48家半导体相关公司出现净利润下滑,其中13家公司由盈转亏。净利润降幅最大的三家公司——明微电子、利扬芯片和拓荆科技,降幅均超过了惊人的1000%。许多公司在财报中坦言,行业面临着下游需求疲软和产品价格承压等多重挑战。明微电子甚至提到,因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成本,导致被迫计提大额存货减值损失。

更为严峻的是,行业龙头们的全年业绩普遍不容乐观。例如,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在2024年的净利润为37亿元,同比下降23.3%。其他知名企业如中兴通讯、寒武纪、三安光电等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显示出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趋势。

此外,行业的整体形势也因美国科技封锁和贸易限制而变得更加复杂。专家指出,出口管制、高技术设备禁运以及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的受阻,使得中国半导体企业在研发、生产及市场竞争中面临多重困境。下游终端需求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压力,部分企业只能因产品价格倒挂和库存积压而计提大额减值损失。

尽管中共当局近年来积极推动半导体产业自主化,并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但短期内似乎难以抵消外部压力。华虹集团等国有企业虽然在资金和技术上具备一定优势,但依然需要应对全球市场竞争和技术迭代的挑战。随着行业困境的加深,未来的市场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