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超过50家企业已进入破产清算或重整程序,部分公司则选择了转让股权退出市场。行业内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8%的警戒线,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光伏组件价格甚至跌至“贴钱送”的地步,形成了“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

在8月19日举行的光伏产业座谈会上,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门呼吁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并遏制低价无序竞争。然而,面对当前行业困境,这项措施似乎来得太晚。根据华夏能源网的报道,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组件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8%,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利用率甚至不足50%。

由于产能过剩,价格战愈发惨烈,多晶硅价格从300元/公斤暴跌至50元/公斤,组件价格也腰斩至0.7元/W,严重侵蚀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行业内的破产案例接连出现,例如,安徽省含山县的国安光伏公司已申请破产清算,而华东重机的子公司则因债务问题被法院裁定重整。

光伏市场的困境不仅限于小型企业,许多上市公司也难以幸免。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光伏主产业链中仅有3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通威股份的单季亏损已达到26.1亿元,其他如TCL中环、隆基绿能等巨头也面临近20亿元的亏损。

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108家上市公司跨界进入光伏领域,但到2025年,已有超过20家公司宣告失败,陷入退市、破产或项目终止的境地。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过8家企业选择退出,涉及超过30GW的项目被叫停。

撤离的方式主要包括终止项目或注销公司,部分企业如棒杰股份和华东重机直接终止了大型光伏项目,另有企业选择通过股权转让或剥离业务来聚焦主业。

行业分析指出,光伏企业大面积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产能过剩与需求萎缩,预计未来几年内光伏设备的产能将远超全球市场需求;其次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最后是资金链断裂和融资困难,许多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市场环境变化后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

光伏产业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企业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出路与发展方向。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