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潮。随着A股主板上市光伏公司的半年报业绩预测在7月15日陆续公布,整体亏损的趋势愈发明显,经济形势严峻。
尽管主管部门努力推动“控产”和“反内卷”,产业链各个环节依然陷入了持续的亏损。数据显示,11家主要光伏企业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合计亏损近200亿元人民币,亏损幅度令人担忧。
在这一轮亏损中,头部企业的情况尤为严重。通威股份预计上半年净亏损在49亿元至52亿元之间,较去年同期的31.29亿元大幅增加。预计在第二季度,该公司将遭遇约23.07亿元至26.07亿元的亏损,亏损速度依旧在加快。
同样,TCL中环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预计上半年净亏损将达到40亿元至45亿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为30.64亿元。该公司在第二季度的亏损预计在20.94亿元至25.94亿元之间,情况比第一季度更为恶化。
晶澳科技也不例外,预计上半年净亏损为25亿元至30亿元,去年同期的亏损仅为8.7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预计净亏损会达到18.6亿元至23.6亿元,显示出非经常性损益对业绩的重大影响。
隆基绿能的亏损情况同样令人瞩目,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在24亿元至28亿元之间,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将达到32亿元至36亿元,显示其核心业务盈利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头部企业在产能和固定成本方面的庞大,亏损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行业调整压力正向上游集中。
中小企业的境况同样不容乐观。协鑫集成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在2.5亿元至3.5亿元之间,相较于去年同期的盈利4333.44万元,业绩骤然转负。合盛硅业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亿元至4亿元,从去年的盈利转为亏损。
钧达股份和双良节能也面临着类似困境,前者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0亿元至3.0亿元,而后者预计亏损5亿元至6.5亿元。尽管双良节能与去年同期的12.57亿元亏损相比有所收窄,但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经营不善的企业接连出现,京运通预计上半年净亏损在1.65亿元至2.25亿元之间,去年同期的亏损为13.17亿元。凯盛新能和亿晶光电也面临着相似的财务困境。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低价恶性竞争是导致普遍亏损的根本原因。自去年大规模扩产以来,中国光伏行业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产品价格频繁跌破成本线,已成为常态。企业在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等各个环节的利润遭遇全面挑战,库存积压和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
尽管一些企业在第二季度中出现减亏的迹象,但整体来看,光伏行业仍然深陷寒冬。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低价恶性竞争,被广泛认为是导致企业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