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的教育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令许多家长和教师感到担忧。最新消息显示,许多中小学除了蒙古语课程外,其余科目均需使用汉语授课。教师若继续使用蒙古语教授,可能面临调岗或接受培训的风险。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也要求所有蒙族干部在公众场合一律使用汉语,若使用蒙古语则可能遭到批评和嘲笑。这一政策在内蒙古多个地区同步实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锡林郭勒盟的一所小学,蒙古族教师萨仁表示,自去年起,学校内强制推行汉语授课,蒙古语课程则成为了唯一的例外。萨仁回忆道:“我原本用蒙语教授数学已经十多年,但从去年秋季开始,所有课程都必须改为汉语。许多蒙语教师对此感到困惑,因为培训时间短,很多专业词汇难以适应,甚至我自己也感到吃力,孩子们更难跟上。”
在鄂尔多斯的一所小学任教的娜仁高娃也注意到了语言变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她提到:“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数学课从蒙语转为汉语,结果考试成绩骤降,家长对此非常担忧,以为孩子不努力。”
在另一所中学,蒙古族和汉族教师共同工作,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蒙古族教师表示,混合办公的环境并不和谐,常常出现摩擦。她提到:“有老师提醒我‘别在办公室讲蒙语’,让我感到自己像个外人。”
一位来自鄂尔多斯的蒙族基层干部透露,过去在民族会议上可以使用蒙古语交流,但如今必须全部用汉语,讲得不标准时甚至会被汉族干部嘲笑。这种情况让许多蒙古族干部不敢再讲母语,害怕被视为“落后”或“能力差”。
对此,中国民族教育研究者、前内蒙古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哈斯朝鲁指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若蒙古语教学仅限于一门课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蒙语的机会将大幅减少。他愤怒地表示:“长此以往,会加速蒙古语言的边缘化,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
在海外的蒙古族人宝乐日玛回忆起五年前内蒙古教育厅将蒙文教材替换为汉文的情景,许多人曾因此罢工、罢学并向政府请愿,但中共当局并未理会,反而加大了打压。
国际组织如人权观察曾多次警告,中共在新疆、西藏及内蒙古的语言和教育政策正在系统性削弱少数民族语言的公共功能,迫使他们向单一的汉语体系靠拢。
2020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文件,从新学期开始,政治和历史等科目将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并改为汉语授课。这一举措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然而随着当局加强管控,抗议活动逐渐平息,许多家长因担忧孩子的前途而不敢公开反对。
据悉,今年秋季开始,内蒙古部分学校大幅减少蒙古语的课时,许多原以蒙古语为主或双语教学的学校被迫改制或停止蒙语授课。家长们对此深感无奈,一位锡林郭勒的家长表示:“孩子放学回家说汉语,连蒙古语都不愿意说了。我们在家坚持用蒙语交流,但学校的环境太强势。”
尽管官方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蒙古族社区却感受到身份的削弱和尊严的损害,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