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贸易冲突加剧与薪资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大陆的劳力密集型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制鞋、成衣、家居设备、包包和玩具等工厂正在迁移至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一转变令许多年长且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工面临失业的风险。
自2000年代初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先进制造业国家便遭遇了被中国廉价劳动力与集中供应链所冲击的局面,使得他们的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中国,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工厂”。然而,现如今这一局面正在发生逆转,技术门槛较低的制造业正大规模流失。
根据常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与河南大学的学者们的研究,在2011年至2019年间,中国的劳力密集型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减少了约14%,相当于近400万个职位,其中纺织业的工作岗位减少幅度达到了40%。进一步分析显示,从2019年至2023年,预计就业机会又将减少340万个。
曾几何时,中国在10种劳动密集产品的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高达39.3%,但到2018年,这一比例因美国关税的影响降至31.6%。不仅如此,甚至连需要更先进技术的产品制造业也开始向外迁移。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许多中外企业选择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将iPhone、半导体芯片和汽车零件的生产转移到东南亚或印度等地。
与此同时,中共政府坚持控制经济政策,试图将发展成果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经济结构转型的市场规律被忽视。在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中,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逐步形成消费驱动型经济。然而,中共当局却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中共)特色”的发展路线,忽略了民众对经济增长成果分享的呼声。
中共领导人已明确表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资源倾斜于电动车、半导体等领域,而不愿意促进消费驱动型经济的发展。尽管这些先进制造业的需求有限,资源错置的结果却是经济逐渐陷入低迷,后果开始显现。
在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伦·阿西莫格鲁等人的研究中,国家的繁荣与贫穷差距的根源在于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差异。他们将国家制度分为“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前者允许社会各阶层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公平竞争和利益共享;后者则使权力和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权贵手中,缺乏制衡与法治,造成大多数人只能为少数人服务。
阿西莫格鲁等人的研究指出,包容型制度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在攫取型政经制度下,尽管短期内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无法持续,最终将导致停滞或衰退。早在2014年,他就曾预言当今中国经济的衰退,认为中国正是“在攫取型制度下增长”的典型案例。
如今,中国的“政治向左、经济向右”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极限,未来的经济走向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