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国多个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热度攀升,频频出现“地王”现象。在房地产市场面临价格下滑的背景下,土地成交价格却屡创新高,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专家指出,地方政府频繁推出高价地块,表面上是为了稳定房价,实际上却是在为土地财政注入资金。然而,随着土地财政的困境加深,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严峻。

在北京、天津、杭州、成都等热点城市,土地拍卖活动频繁。1月24日,杭州一处土地经过220轮竞标,最终由滨江集团以54.56亿元的高价竞得,成交楼面价达到6.48万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71.25%。而在3月25日,杭州另一地块的拍卖中,滨江集团再次以52亿元的价格获得,楼面价更是达到了7.74万元/平方米,溢价率为69.86%。更值得注意的是,3月28日杭州蒋村地块的成交楼面价达到了8.8万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115.39%,创下了杭州的“地王”纪录。

成都同样不甘落后,在3月11日和3月27日的拍卖中,多个地块的成交楼面价也相继刷新了纪录。而在北京,3月18日中海地产以10.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竞得海淀区地块,再次打破了该地区的楼面价纪录。尽管热点城市的溢价率高企,但整体土地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疲软。

这一轮土地市场的热度表面上似乎是市场复苏的信号,但专家们认为其背后隐藏着地方政府与国企、央企的深度合作。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通过取消土地出让的限价,推行“价高者得”的政策,国企和央企则通过高价竞标,营造出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假象,以此为地方财政“续命”。

据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分析,当前的“地王”现象并非真正的市场需求,而是地方政府为稳住楼市、抬高房价预期的手段。这种将市场化的土地交易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计划行为,实质上是通过央国企的高价竞标,向地方财政输送资金。

然而,这种财政运作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自2021年以来大幅下降,从8.7万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4.87万亿元,给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造成了沉重打击。为了避免土地流拍,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城投公司来“兜底”,而这些公司通过举债囤地,反而加剧了自身的财务危机。

央国企以高价购地的模式并非长久之计。这些企业投入巨资获得的土地,往往回报率较低,未来若现金流不足,将面临巨额债务的风险,成为新的财务隐患。与此同时,公众对房地产市场复苏的信心并未恢复,购房需求持续萎缩。高地价与低市场热度之间的巨大反差,只会加剧人们对官方宣传的质疑。

旅美专家季达指出,地王的频现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财政自救的表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当前市场需求疲软,居民购房意愿低迷,高价土地的开发成本难以传导,反而会加大央国企的债务风险。为了真正摆脱土地财政的困境,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税收制度改革,但这将面临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

综上所述,尽管“地王”现象在短期内可能刺激土地市场的表现,但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使得这一现象的持续性受到严重质疑。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