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监管部门对三大外卖平台进行约谈一个多月后,中国的外卖补贴大战并未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疲软以及出口贸易不振的背景下,餐饮行业的竞争愈发“内卷”。这种恶性竞争最终可能导致市场失衡,所有相关方都将面临失败的局面。

据报道,美团、京东和饿了么这三大外卖平台在监管机构的约谈后,仍然推出了高额补贴活动,例如“19减18”和“15减13”等几乎“零元购”的促销方式。尽管线上平台的价格促销力度有所减小,但仍高于以往的水平,使得消费者不愿意回归线下消费。

一些餐饮商户反映,线上和线下的价格差异使得许多老顾客选择在线订餐后到店自取,进一步加剧了线下堂食的困境。此外,多地的外卖员和商户表示,自从三大平台宣布抵制“内卷式”竞争后,订单量显著下降,然而部分平台的公告却暗示了留有操作空间。

今年上半年,外卖平台的补贴竞争愈发激烈。京东于2月进入餐饮市场,并在3月推出百万级外卖补贴,迅速引发价格战。7月,多个平台更是推出了“零元购”红包,订单量暴增。对此,中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7月18日约谈了相关平台,要求其整改并下架不理性的促销活动。

然而,即便在监管约谈后,外卖补贴战似乎并未真正停息。旅美经济学者黄大卫指出,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受到资本和股东压力的驱动,导致各方难以停下脚步。他认为,这种恶性竞争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和市场管理的双重不足。

维权律师吴绍平则表示,国内经济下滑使得多个行业面临困境,外卖平台借助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违反了相关法律。他质疑监管部门为何未能及时制止这种低价竞争,并认为大企业的价格战背后可能涉及官商勾结,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黄大卫进一步分析,外卖平台之间的补助战并非出于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而是为了市场份额的争夺。如果这种竞争持续下去,最终可能导致餐饮市场的寡头垄断,市场规则和价值观将受到扭曲。尽管短期内消费者享受到了补贴带来的价格优势,但长远来看,商家可能为了生存而降低产品质量,甚至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隐患。

最终,黄大卫的总结颇具警醒意味:在这场补贴战中,除了既得利益者和政府收税外,所有相关参与者都可能成为输家。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