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于9月3日宣布推出其全新入门级电动车ID.Polo,预计售价将低于2.5万欧元,旨在打造一款“平民车”。这一举措被广泛解读为大众对抗中国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等在欧洲市场展开的低价竞争的直接回应。

ID.Polo这款小型掀背车将于明年正式上市,并预计在下周的慕尼黑车展上首次亮相。大众表示,其目标是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电动车,借此实现“平民车”的愿景。同时,大众计划用Polo等传统燃油车型的名称来替代以往的数字编码,以建立更易于识别的电动车系列。

大众汽车品牌的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舍费尔强调,Polo这一车型名称已深深植根于消费者心中,代表着强大的品牌价值,体现了卓越的品质、经典的设计和普惠的科技。

在这一战略推出的背景下,大众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欧洲电动车市场增长放缓、中国市场销售下滑,以及日益严苛的贸易壁垒。同时,中国的低价车型迅速进入欧洲市场,例如比亚迪在德国推出的Dolphin Surf掀背车,起售价仅约为2.3万欧元。

尽管面临挑战,大众在欧洲的电动车销售依然表现不俗。今年第二季度,该集团的电动车销量在欧洲增长了73%,主要得益于VW ID.5、奥迪Q4 e-tron与斯柯达Enyaq等车型的强劲需求。将Polo电动化被视为大众试图延续燃油车时代成功的重要一步。

自1975年推出以来,Polo系列已售出超过2000万辆,一直以来占据小型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南美市场,抵制中国汽车的声音愈发强烈。据报道,随着中国汽车大量涌入巴西,当地工会和制造商已开始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以保护就业与产业链免受“廉价补贴产品”的冲击。巴西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正在考虑提高进口关税,甚至要求中国厂商在当地设厂才能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自身也面临压力。根据彭博社的报道,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9.5%,尽管厂商数量有所减少,市场依然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美银分析师约翰·墨菲预测,未来将可能出现“大规模整并”。

连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6月也曾警告,低品质和低价格可能会损害“中国制造”汽车在海外的形象。比亚迪的一些车型起价被压低至55,800元人民币(约7,771美元),引发了车股的普遍下跌。在中国社交平台上,人们也开始流传质疑的声音,“为何不再等等?或许还会更便宜。”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