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则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揭示了银行员工为完成“清欠”任务而采取的不当手段。部分大陆银行的员工为维护个人业绩,竟然将目光投向了“征信干净”的大学生,诱使他们签署贷款协议,从而使这些学生无端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根据报道,2016年12月,河南某商业银行开始实施“清欠”政策,要求员工定期追缴自己经手的“不良贷款”。在此背景下,一名客户经理江涛发现他所负责的客户季春在贷款逾期后无力偿还。为了避免影响自己的业绩,江涛想到了通过“优质客户”来填补贷款缺口。
此时,一位名为刘武的中介介入,他手中掌握着许多没有违约记录的学生资源,能够通过他们的身份信息办理借名贷款。刘武找到两名在河南某大学就读的学生,小张和小杨,以返现不足200元为诱饵,邀请他们到银行“帮忙签个字”。
2016年12月13日,刘武带着小张和小杨来到银行,江涛引导小张在多份空白的借贷申请书和合同上签字,同时让小杨作为担保人在相关文件上签名。就这样,小张和小杨分别成为了16万元贷款的“贷款人”和“担保人”。江涛随后将贷款取出,用以偿还季春的不良贷款,顺利完成了他的“清欠”任务,然而,这笔以小张和小杨名义办理的贷款却被遗忘了。
时间转眼到了2019年,小张刚大学毕业便收到了法院的传票,要求他偿还贷款。他立刻联系刘武,后者却轻描淡写地告诉他:“法院只是走个流程,你去签个字就没事了。”小张信以为真,来到法院签署“调解笔录”,而小杨因在外地务工未能到场,最终法院裁定小张承担16万元的还款责任,而小杨则承担连带责任。
2022年,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下达裁定要求小张和小杨偿还贷款本息。此后,他们的财产、银行账户及电子支付账户全部被冻结。由于卷入贷款纠纷,小张的个人征信记录受损,影响了他求职的机会。
2023年7月,小张和母亲向检察院提出监督申请。经过审理,2024年7月3日,法院撤销了原先的民事调解书,并驳回银行的诉讼请求,恢复了小张和小杨的征信。然而,该银行不满判决,提起上诉。最终,2024年8月20日,南阳市中级法院维持了原判。
目前,刘武因长期贩卖贷款客户信息被判刑,而江涛则携款潜逃,正在接受追捕。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银行内部的潜规则,也让人对金融行业的诚信问题感到深深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