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央企与国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资产转让频频发生,尤其是在过去半年中,已有多达19家子公司被出售。行业专家指出,这一现象与中共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变动密切相关,政策从补贴逐渐退坡到推广平价上网,再到电力市场的自由竞争,令新能源电站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打击,成为众多企业的“烫手山芋”。

据统计,近几个月内,东方电气和三峡集团各自转让了5家子公司,国家电投则转让了7家。中交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也各自出售了1家子公司。此外,民营公司晶科科技和林洋能源合计转让了9家子公司的新能源业务。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数据,自2024年初以来,新能源资产的转让数量已超过百宗,其中央企和国企的占比超过70%。

在这一轮资产转让中,国家电投成为抛售的“急先锋”,累计出售近40家新能源公司的股权,涉及光伏和风电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超过3.2GW,交易评估价值接近180亿元。例如,国家电投于6月16日将旗下中电鲁北清洁能源(山东)有限公司51%的股权转让,4月底又公开出售多家新能源公司的股权和债务。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央企转让资产的逻辑十分明确:剔除低效资产以确保利润指标。巡视组曾对国家电投提出“光伏大而不强”的批评,要求其专注于高效资产的管理,并清理亏损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三峡能源在7月16日发布的公告中,意外地以1元的底价转让曲靖晶瑞新能源有限公司49%的股权,而该公司成立仅不到一年。此外,中碳航投新能源集团近日也宣布终止2025-2026年度的光伏组件框架采购,这一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同时,自8月以来,已有多达9个光伏项目接连被终止,涉及规模共计1586.787MW,且多个项目出现了暂停、废标、延期等异常情况。

曾被誉为“现金奶牛”的风电和光电项目,如今却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困境,导致央企和民企纷纷出售相关资产。国家电投于2024年终止了山东的100MW户用光伏项目,其原因是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8%,远低于7%的底线。同时,某央企在会议中提到,近40%的新增新能源项目未能实现预期收益,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了投产即亏损的情况。

业内人士分析,光伏电站收益降低乃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近年来,随着装机容量的激增,各地相继推出分时电价政策,并推动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使得电价大幅下滑,许多电站因此陷入无利可图的困境。

电力现货市场的情况更为严峻,多个省份的电力交易价格出现暴跌,甚至出现“负电价”的现象。6月份,江苏省电力交易合约均价下降24%,广东则下跌8.3%,而在山东、浙江和内蒙古,电力交易的实时价格更是出现了“负电价”。

中国光伏产业长期以来依赖政府补贴盈利,随着政策的调整,补贴逐步消失,新能源电价也随之大幅下行。今年2月,中共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电价由市场交易决定。过去,新能源电量享有优先收购权及高于火电的补贴电价,但如今情况已大为不同。

行业内的变化使得风光新能源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成为其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失去竞争力的原因,导致风电光伏项目变得愈发“烫手”。这一系列的市场动荡,预示着中国新能源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