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铜陵市,近日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失控,撞上路边护栏后迅速起火,导致车内的三名女大学生因无法逃生而不幸遇难。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新一轮讨论,同时也使小米集团在短短两天内市值缩水超过1,200亿港元。
根据高速出行服务网站的信息,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上11点12分,地点位于G0321德上高速的池州路段。车辆在碰撞护栏后发生自燃,导致祁门往枞阳方向的道路被封闭。事故发生后,受害者的家属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小米SU7车辆设计的质疑,尤其是为何在碰撞后车辆会自燃,以及为何车门会锁死。他们表示,小米方面在事故发生后并未主动联系他们,甚至没有提供任何慰问。
小米公司对此事故表示深表遗憾,并称已成立专项小组协助警方进行调查。根据小米提供的数据,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模式”(Navigate on Autopilot, NOA),但对于车门锁死和起火原因,小米尚未给出明确解释。公司表示,SU7标准版的智能驾驶系统不具备处理路障的最高级功能。
小米在事故后的回应中强调,SU7配备了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和紧急制动,主要针对车辆、行人及二轮车。然而,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系统在识别障碍物时可能存在局限性,导致未能及时触发制动,进而酿成了惨剧。
分析人士指出,电动车电池在碰撞后起火的现象,往往与热失控管理不足有关,这恰恰是中国部分电动车制造商的技术短板。对此,一些评论文章指出,当前市场上所有的智能驾驶技术看似美好,实际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事故的影响迅速蔓延,小米集团的股价在香港交易所经历了剧烈波动。4月1日,股价一度跳水,最终收于46.5港元,单日跌幅达到5.5%,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接下来的4月2日,股价继续震荡,收盘时再度下跌,累计两天内市值损失超过1,200亿港元。
该事件不仅使得投资者对小米电动车业务的信心大减,也给小米的造车计划蒙上阴影。自2024年3月推出SU7以来,小米已交付超过20万辆,但事故频发让人对其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然而,与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相比,小米等新兴企业在技术积累和质量控制上仍显薄弱,事故频发的问题亟待解决。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国产电动车的价格虽然诱人,但安全性却难以保证,而政府的补贴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随着事故的曝光,舆论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监管问题进行了反思。然而,针对自媒体的监管措施却显得尤为严厉,相关部门多次发布禁令,试图压制对企业形象的负面评论。这种情况下,小米和其他车企面临着严峻的信任危机,未来的市场前景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