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在安徽铜陵的一起致命车祸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上11点左右,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上与护栏发生碰撞后起火,导致车内三名大学生不幸遇难。这一悲剧引发了受害者家属的强烈反应,他们在网络上质疑为何车辆在碰撞后会自燃,以及为何车门被锁死,无法打开。

小米汽车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发布了一份声明,声称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为116公里。在碰撞前,系统曾发出风险提示,并开始减速。小米表示,驾驶员在障碍物出现后接管了控制,然而事故最终还是发生了,车辆以约97公里的时速与隔离带的水泥桩相撞。

尽管小米发布了详细的时间线和技术数据,舆论普遍认为这份声明是在推卸责任。自媒体评论指出,小米在没有第三方调查前就明确了事故责任,同时对逝者的哀悼显得轻描淡写,未提及关键事实如“三人死亡”和“车辆爆燃”。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表述回避了事故的核心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夜间复杂光照条件下,系统的识别能力是否足够可靠。

此外,尽管小米声称已成立工作组与家属联系,但一名死者的母亲表示并未收到小米的任何联系。与此同时,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沉重的心情,并承诺配合警方调查,努力回应家属的诉求。雷军的微博引发了大量评论,许多网友为他辩护,指责受害者家属。

与雷军的微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属的声音似乎被淹没,受害者母亲关于事故的帖子已经被删除,家属目前已鲜有公开发声。对此,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大V指出,公众的讨论焦点似乎偏向了雷军,而非逝者的家庭,令人感到困惑。

有评论指出,类似事故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往往会采取推卸责任的策略,试图将责任转嫁给驾驶员,同时涌现出一片替厂家辩解的舆论。此事件也让人反思,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技术宣传与责任承担之间存在的裂痕,企业在危机公关中是否忽视了对用户和社会的真正责任。

总之,小米SU7的事故不仅是一场悲剧,更引发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和企业责任的深思。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