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充满未来感的宣传语如“全场景智驾”、“零接管”、“比人类更安全”,早已成为车企的标准营销口号。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让人震惊。近期,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发生碰撞事故,车辆撞上中央护栏后起火,引发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不仅让人们对事故原因产生疑问,也让小米、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的责任成为焦点。

根据相关报道,车企在推广中常强调防止电池受损的技术。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曾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视频,展示一种“防弹涂层”在西瓜上的效果,号称该涂层可以用于小米SU7 Ultra的电池包,以避免在碰撞中电芯受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涂层并未被应用于SU7的标准版。

凤凰网的评论指出,如今市场上所有的“智驾神话”似乎都只是一场资本游戏,车企在宣传功能时常显得无比自信,但在谈及责任时却显得模糊不清。尽管小米SU7的标准版和Max版在智能驾驶配置上有显著差异,前者仅配备基础的视觉方案,连激光雷达都没有。但在发布会上,雷军却以Max版展示了其“100米探测距离”和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这种宣传方式让消费者难以辨别各版本之间的真实差异。

更让人担忧的是,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高配演示、低配缩水”的现象。比如,2022年小鹏G9发布时就曾承诺全场景智驾,但低配车型却连基本的安全功能都未配备。即便消费者花费重金购买高配车型,也往往会发现实际效果与宣传大相径庭。

此外,华为高管余承东和蔚来高管沈斐等人均曾在社交媒体上宣称其车型具备高度自动驾驶能力,但实际上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停留在L2级别,主要属于辅助驾驶。而汽车专家房力耕则指出,车企将L2级别的辅助驾驶包装成“解放双手”,这无疑是在误导消费者。所有配备L2级驾驶辅助的车辆都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

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着重介绍了自研的AEB Pro功能,但在一场悲剧发生后,三名女大学生驾驶SU7在施工路段时遇险,车辆未能及时避让,最终酿成了惨痛的事故。小米官方在事后承认,AEB系统对施工障碍物如锥桶和水马无效,这一消息让人对其宣传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小米董事长雷军在2024北京车展后的感慨反映了行业的窘境。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曾表示,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在资本的推动下,最终可能只会停留在高级辅助驾驶的层面。面对事故和责任的复杂性,消费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显得愈发脆弱,车企、供应商及政府的责任也亟需厘清。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