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大陆悄然兴起一种被称为“干婚”的现象,这种婚姻模式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尤其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愈发普遍。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中,“干婚”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无奈与困境,引发了人们对年轻人为何抛弃传统婚姻方式的深思。
“干婚”指的是形同虚设的挂名夫妻。尽管法律上他们依然是伴侣,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几乎如同单身。这种婚姻的“空心化”状态使得情感联结、亲密互动和共同成长几乎不存在,婚姻关系仅维持着表面的形式。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干婚”现象愈发普遍,甚至在上海出现了“假结婚”的灰色产业链。据统计,上海的“干婚”家庭已占到15%。一位上海白领在社交平台上吐露心声:“我感觉自己是在为婚姻打工。”她与丈夫在经济上采取AA制,周末轮流去双方父母家“值班”,连生孩子都像是在完成工作指标。这段婚姻未能滋养她的成长,只留下了疲惫与失落。
根据调查数据,92%的夫妻在婚前签署了详细的财产协议,条款之细致甚至超越了公司合同。这些协议虽然看似为婚姻做准备,但实际上更像是在为离婚铺路。夫妻之间的交流主要限于家务事,情感交流几乎为零,甚至有些年轻夫妻使用共享日历App安排家务,生活变得机械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婚姻的生存面临挑战。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610.6万对,而离婚登记人数高达262.1万对,离婚率接近42.9%。这表明,面对经济压力和职场压力,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与期待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负担、职场压力以及情感教育的缺失被认为是导致“干婚”现象的主要原因。在高房价的城市,许多人即便感情已冷却,仍因房子而被束缚在婚姻中。同时,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几乎没有时间去经营感情,加上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他们对婚姻的期待与承受能力大幅下降。
高学历群体的婚恋困境以及相亲市场的乱象同样是“干婚”现象日益普遍的原因之一。一位高材生创办了专为名校群体服务的相亲平台,短短一周便吸引了超300份申请。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相亲市场的虚假信息与不负责任的行为,让一些人对婚姻更加失去信心,进一步推动了“干婚”的流行。
“干婚”不仅对个体产生影响,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情感缺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化,父母关系疏离的家庭中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出传统家庭三倍。此外,“干婚”还直接影响生育意愿,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比38.6%,这无疑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面对这种新型婚姻状态,现有法律框架难以应对,如何量化“情感破裂”的程度成为法律层面的难题。随着“干婚”现象的持续蔓延,社会信任的基础也在逐渐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