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年轻人却对婚育持消极态度。为此,中共当局开展了一系列“催生”运动,推出多项促进生育的政策,包括生育补贴和育儿休假等。然而,民众对此反应冷淡,专家指出,这些措施多为表面文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共总理李强提出了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的计划,强调要发放育儿补贴。与此同时,中共卫健委启动了一个名为“2025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攻关活动,要求各地健康委员会在3月至10月间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措施的建议。
各地纷纷推出新的生育政策。例如,浙江省推出了一项政策,旨在为年轻人提供从婚嫁到教育的一条龙服务,同时还优化高校生的婚育政策,并搭建线上交友平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则大幅提高生育补贴,生育第三胎可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大连市实施生育休假制度,宁夏则将婚假从10天延长至13天,产假增加到60天,并给予0至3岁婴幼儿家长10天的育婴假。
然而,许多年轻人对这些政策并不买账。上海浦东的王先生表示,年轻人普遍面临经济压力,不愿生孩子。他的两个儿子都已三十多岁,但都不打算要孩子,原因在于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无奈。
28岁的单身打工族小秦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她认为地方政府推出的补贴措施只是微不足道的帮助,无法解决高昂的生活成本问题。小秦提到,在北京,即使月收入达到一万元,也很难负担得起买房和养育孩子的费用。她感到生活在中国就像在一个大监狱中,无望的未来让她和身边的朋友们都失去了生育的意愿。
专家分析认为,中共的政策并未触及根本问题,且各级政府面临财政紧张,无法有效支持生育。历史学者李元华指出,过去的类似政策若有效,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困境。他认为,当局的这些举措更多是为了掩饰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的事实,无法真正解决年轻人不愿结婚生育的根本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降至45年来的新低,离婚登记人数却在上升。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也降至历史低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封控政策后,许多年轻人感到生活的重担沉重,认为将孩子带入这样的环境是一种罪过。副教授冯崇义指出,政府的临时措施无法改变年轻人的真实感受,反而可能引发对政策的抵触和对未来的绝望。
近日,一则关于北京独身女子及上海孤寡老人去世后巨额遗产被政府接收的消息引发热议。年轻人对此调侃:“我唯一的遗产就是我的遗体,拿去吧!”这句话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极权环境下对生育问题的抗议和无奈。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生育的抗拒,昭示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危机,而中共的应对策略似乎仍停留在表面,无法有效扭转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