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尽管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数百万蓝领技工职位却始终空缺,年轻人似乎对工厂工作缺乏兴趣。专家们指出,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待遇低和缺乏社会尊重,背后还隐藏着中共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数百万年轻人毕业后失业,转而选择成为外卖员、网络主播或“全职儿女”,而工厂急需的高级技工却供应不足。据统计,目前中国技工中只有5%是高级技工,这一比例远低于日本和德国分别为40%和50%的水平。

根据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面临3000万技术工人的短缺。《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蓝领技工中初中学历者占比超过一半,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蓝领仅占8.8%。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90后和00后年轻人对蓝领工作的兴趣却在不断下降。

为了吸引年轻人进入工厂,中共当局于2021年发布指导意见,计划到2035年,使中国的职业教育跻身世界前列。新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确保职业学校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然而,尽管社会对蓝领技工的需求依然强烈,年轻人依然更愿意选择其他职业。

那么,是什么导致年轻人对蓝领工作的抵触?以往的报道指出,低工资、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尊重以及师资短缺是主要原因。过去二十年中,职业高中生常常被视为“没有天赋”的人,职业学校因此被视为最后的选择。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工人的工资普遍偏低,导致了负面社会认知。与德国和日本相比,中国蓝领技工的收入差距显著,许多低成绩学生最终进入职业学校,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此外,职校师资力量薄弱,拥有实际制造或管理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教育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源于中共体制的根深蒂固。自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形成了庞大的无所事事的官员阶级,这些人享有特权和丰厚的福利,而农民工则被视为“低端人口”,必须辛苦工作以维持生计。这种社会阶层的划分使得进入工厂的工作被视为失败的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年轻人对蓝领工作的排斥。

在国外,许多蓝领工作的收入往往高于白领,而中国的年轻人却面临着明显的收入差距,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事业。专家指出,中国的工厂被称为“血汗工厂”,严苛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待遇使年轻人对这一行业望而却步。

中共当局虽然大力宣传要培养“工匠精神”,却缺乏真正的制度支持。要培养出高级技工,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而当前社会浮躁的氛围使得许多人不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技术。

总而言之,年轻人拒绝进入工厂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对社会现状的情绪反抗。中国的教育、社会保障和政治权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要真正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根本上重建对蓝领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创造一个让年轻人愿意投身的市场与环境。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