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广东省经历了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至8月16日,报告病例接近一万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表示,疫情发现较晚是导致此次大规模爆发的原因之一。

根据广东省疾控局的通报,在8月10日至8月16日这一周内,广东省新增830例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使得累计病例达到9933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644例)、广州(85例)、湛江(22例)、深圳和惠州各16例、珠海10例、潮州9例、东莞7例、清远5例,以及中山、云浮、江门、梅州、河源分别各有2例,肇庆和阳江各有1例。

康敏,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指出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这种蚊子偏好在小型洁净水体中繁殖,导致了病毒的传播。

刘起勇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疫情的早期病例数量相对较多,未能及时引起防疫部门的注意,进而导致了大规模的爆发。早在6月初,就有村民出现感染症状,但根据药房老板的说法,当时并未引起政府的关注。

据了解,顺德区乐从镇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零号病人”即是7月8日确诊的首宗境外输入病例,正是在此地的腾冲村。然而,乐从镇的药房老板透露,早在6月初,该村已陆续有人表现出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包括发烧、皮疹和关节痛等,这些情况当时并未引起重视,政府部门对此是否知情仍不明确。

佛山市顺德区卫健局在7月15日的通报中确认,基孔肯雅热疫情于7月8日被发现,但直到7月15日下午才首次公布本地确诊病例,这一通报的延迟使得真实情况难以明朗。

刘起勇解释,蚊媒疾病的传播依赖于蚊虫叮咬,而不是人际传播,其传播速度受到气候、蚊虫密度及病毒感染力等生态因素的限制,通常表现为季节性缓慢扩散。当前,正值高温高湿的季节,极易导致蚊虫的繁殖。

广东省作为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城市人口密度大,给传染病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温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为蚊虫的滋生创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等卫生管理薄弱的区域,成为了蚊虫的繁殖“热点”。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