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潮,债务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浮现出一种新兴的灰色产业链——“职业背债人”和“职业闭店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现象不仅是经济下行压力的直接结果,更反映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秩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脆弱性,显示出制度性缺陷对经济生态的深远影响。
深圳市法院近期披露的两起个人破产清算申请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一起案例中,一对退休夫妻月收入仅约1.2万元,却申报了高达超过1.2亿元的债务;另一位37岁的女性,月薪仅4,784元,背负的债务却高达2,544万元。如此极端的收入与债务差距,让人对“职业背债人”这一概念产生了质疑。
官方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中国的破产案件审结数量显著上升,显示出在经济放缓的压力下,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状况愈加严峻。这些“奇案”的背后,一个名为“职业背债人”的群体逐渐显现。在一些案件中,债务人并非真实的经营主体,而是被包装成法人身份的“人头”。据报道,这些“职业背债人”可从债务金额中获得高达5%至30%的“报酬”。然而,这种行为风险极大,一旦法院查实存在欺诈,破产申请将被驳回,相关人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专家指出,近年来,利用他人身份进行贷款担保的案件逐渐增多。即便当事人是被欺骗使用身份,法院通常仍会判其承担还贷义务。律师们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高税负和融资难题,导致一些企业主为逃避法律责任而将公司法人变更为“人头”,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或外地务工人员。尽管这些企业主依然是实际控制人,但其法律责任却被转移,短期内规避风险的做法可能演变为非法逃债和金融欺诈。
与“职业背债人”相关的,还有近年来在中国服务行业悄然兴起的“职业闭店人”现象。尤其在教育培训、健身及美容等预付费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经营者常常会聘请“闭店人”来处理关店后的善后事务,包括法人变更、课程安排、学员安抚和处理劳资纠纷等。这些“闭店人”收费不菲,按债务比例收取10%至30%的服务费,其操作流程隐秘且复杂,许多消费者未能获得退款,被迫接受无关服务作为替代赔偿,造成了二次伤害。
这一现象不仅为企业主提供了逃避债务的便利,降低了“跑路”的成本,还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激化了道德风险。对此,专家指出,“职业背债人”与“职业闭店人”的现象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在制度扭曲背景下滋生的病态经济现象,主要由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导致。金融监管体系的结构性漏洞使得灰色产业链得以滋生,侵蚀国家金融资产,威胁社会信用体系。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底层民众该如何自保?面对日益增长的灰色产业链,专家建议大家保持基本的法律常识与道德底线,宁可承受经济困难,也不应为了短期利益牺牲个人信用和社会责任。唯有通过制度改革、法律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性调整,才能真正遏制此类现象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