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生猪市场再创低点,5月18日的外三元生猪均价跌至13.6元至14.0元人民币每公斤,市场已陷入紧张的“成本线保卫战”。部分养殖户不得不选择“降重抛售”,以减少损失。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生猪价格暴跌14%,并且在过去16个月内,生猪价格始终低于生产成本。截止到5月上旬,平均出栏价格仅为14.2元每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7.8%。中共农业农村部的监测结果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养殖户平均每头猪亏损达到350元,而饲料成本却飙升了11.6%。许多中小型养殖场因此陷入困境。

一位养殖专家指出,目前生猪市场面临三重警报。首先,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养殖户出现恐慌性抛售,200斤以上的大猪存栏量同比激增23%,市场上出现了“猪满为患”的局面。其次,价格倒挂问题加剧,标猪与肥猪的价差已扩大至1.8元每公斤,肥猪价格跌破15元大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低至13.8元的“白菜价”。最后,消费疲软,叠加高温天气的影响,猪肉需求正在下降,屠宰企业趁机压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困境。

一位在养猪行业耕耘20年的养殖户李志强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道:“我养猪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难的日子,猪价低、成本高、环保压力大、消费疲软,感觉猪是得罪谁了?”他的感慨引起了众多养殖户的共鸣,短短三天内便收获超过5万条评论。

此外,许多养殖户因前期压栏期待“端午行情”,导致大猪集中上市,面临贱卖的局面。为了止损,有的养殖户选择“降重抛售”,将未达到理想体重的猪提前出售,结果导致市场更加混乱,价格崩盘的速度加快。这种情况对中小养殖户而言,生存压力尤为巨大。

业内人士将当前的猪周期称为“史上最长的熊市”,自2023年初以来已持续超过两年,远远超出行业正常的三年周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生猪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非洲猪瘟疫情后,资金大量涌入生猪产业,至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5亿头,较2022年增长9.7%,由此导致的产能过剩是压制猪价的首要因素。

此外,养殖成本却未见下降,反而持续上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玉米价格平均每吨上涨至2780元,豆粕价格也上涨了5.7%。饲料成本的增加直接加大了养殖成本,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生猪养殖的平均成本较2023年同期上升了11.4%。

中共当局实施的环保政策也加重了养殖户的负担。根据生态环境部去年发布的标准,到2025年底,所有规模化养殖场必须配备粪污处理设施,且粪污综合利用率需达到80%以上。这些新标准使养殖户的综合成本增加了3%至5%。

网民们对这一现状表达了担忧,认为现如今的市场与过去的散户主导的周期已大相径庭,资本的介入使得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一位网友表示:“以前天天买肉,现在一个星期才买一次肉……”显然,在生猪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受到影响。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