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了一种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食堂”,然而伴随着政府补贴的中断,这些曾经蓬勃发展的食堂如今面临大规模关闭的困境,许多购买了餐卡的老人也因此陷入无处退款的窘境。
社区食堂的兴起源于2022年10月的一个官方通知,旨在通过建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和医疗服务站等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通知还要求各县级市和区选择3至5个社区进行试点,推广社区食堂等便民服务设施。自此,各地纷纷响应,数据显示一年内中国设立了约1700家社区食堂。
然而,首批社区食堂的命运却令人失望。沈阳市的一家社区食堂在开业仅一个多月后便关闭,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陆续停业,2023年年初的一次调研显示,首批食堂的运营已经亏损,不得不停止营业。
如今,社区食堂关闭的潮流波及了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多个大城市。经济学家张平在分析中指出,已有1700家社区食堂停止营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社区食堂位置偏远,老年人难以到达。其次,食堂的充值卡存在问题,许多老人因吸引的优惠而充值,却因经营不善而遭遇损失。此外,食堂在吸引顾客的初期通过打折活动吸引老人用餐,等到他们上门后,价格却悄然上涨。最后,政府的经济补贴停止,使得社区食堂难以维持运营。
专家指出,社区食堂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但实际运作中却因缺乏可持续性而面临困境。这一模式不仅未能有效促进老年人的福祉,反而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台湾学者赖荣伟认为,这种项目表面上是惠及民众,实则可能导致经营不善,扭曲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在这一背景下,社区食堂的美好愿景愈发显得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