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一种以“债务协商”和“停息挂账”为名的金融诈骗正在悄然蔓延。特别是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这些诈骗行为已吸引了大量因网贷而陷入困境的普通用户,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金融黑灰产业链。

据调查显示,表面上声称提供“协商减债”和“法律援助”的服务,实际上是一个新型的诈骗手法,迅速成为金融黑产中的炙手可热的变现工具。许多受害者在无意间被这些虚假宣传吸引,最终陷入了深重的债务危机。

例如,河南的张明(化名)因背负28万元的网贷债务而苦恼不已。一次深夜,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则广告,声称可以“帮你减债、不上征信”,于是花费39.9元购买了一个“法律咨询套餐”。然而,在对方的诱导下,他又相继支付了14,350元的服务费。最终,当他得知“罚息并未减免”时,最初承诺“全程协商处理”的工作人员早已失联,张明陷入了无尽的绝望。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别现象。根据新浪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目前与“债务协商”相关的投诉已超过1500件,主要问题包括虚构减免承诺、伪造协商材料和假扮催收人员以制造“谈妥”假象等。

业内人士指出,许多所谓的“律所”实际上是以无律师资质的“法律咨询公司”为外衣的诈骗团伙,他们借助“协商”的名义向困境中的债务人推销虚假希望,收取所谓的“智商税”。

为了规避监管与平台审核,相关机构普遍使用“鞋商(协商)”、“可延(延期)”和“退息退费”等行话来包装服务内容,试图营造出专业形象,故意模糊与官方平台的界限。诈骗分子常用的宣传口号是:“我们可以帮你延期3年、屏蔽催收电话、避免被起诉。”一旦债务人付款并签署了所谓的“法律服务协议”,他们便陷入了“退款难”和“维权难”的困境,甚至面临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部分“协商机构”更是通过伪造收入证明和贫困证明等材料与金融平台进行“协商”,不仅涉嫌欺诈,甚至可能导致债务人无意中成为信用卡诈骗和伪造证件等刑事案件的被告。在一些地方法院的判例中,这类“协商服务”已被认定为以逃避债务为目的、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行为,其合同被判定为无效。

根据安全机构“威胁猎人”的数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黑灰产从业者已达到587.1万人,同比大幅增长141%。由此带来的财产损失更是高达数百亿。随着这一现象的加剧,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此类诈骗的侵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