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3.1亿,形成了年产值高达7万亿元的“银发经济”。然而,老年消费市场却暗藏危机,各类骗局层出不穷,如保健品诈骗、低价旅游陷阱和直播理财骗局等,频频侵害着这群脆弱的消费者。

根据官方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的银发经济在2024年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现实却是许多老年消费者陷入了“坑老经济”的泥潭。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纠纷不断上升,尤其以保健品、旅游和金融产品为高发领域。许多老年人被诱导购买高价且效果不明显的“抗衰老产品”,或参与“返利养生课”和“免费义诊+强制购买”等销售套路。

例如,在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曾报道一起利用保健酒进行诈骗的案例,三万多名老人上当受骗,损失超过10亿元。受害者陈大爷与老伴在现场的“冲动消费”氛围下,花费一万多元购买保健酒和其他保健品。他表示,像他们一样被虚假宣传欺骗的老人不在少数,周围还有人损失了十多万元的养老金。

旅游方面,数据显示超过60%的老年游客选择200元以下的低价团,这类旅游团通常安排购物行程和压缩食宿成本,造成游客的体验大打折扣。张女士就曾向南方媒体投诉,她在一次500元的港澳四天三夜游中,遭遇了混乱的行程安排和被迫进入非正规购物店,最终额外花费了几千元。

在投资领域,老年人也频频中招。一些“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吸引了不少退休老人,但往往隐藏着陷阱。山东的一个投资平台因涉嫌庞氏骗局而引发了大量投诉,受害者中大多数是老年人。此外,各类名目的“投资理财课”也成为针对老年人的收割手段,许多机构通过低价或免费的“小白训练营”吸引消费者,进而诱导他们购买高价课程。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普及,诈骗手法也在不断升级。许多老年人被“专家讲养生”和“名医直播义诊”等内容所吸引,最终成为诈骗的受害者。根据报道,2024年全国破获的直播诈骗案件中,涉及老年受害者的比例高达43%。这些诈骗手法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和养老的焦虑,借助“客服”的信任建立,最终诱导他们进行高额消费。

专家分析认为,导致“银发经济”屡屡被批评为“坑老经济”的原因主要在于监管缺失和法律保护不足。许多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存在虚假宣传,却缺乏有效的法律制裁,致使不法商家屡屡得手。此外,老年人缺乏消费教育,对金融产品和科技的认知不足,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欺骗。

在中国,老年人的社保收入差距巨大,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异。根据最新调查,中国老年人的年均收入仅为32,027元,而中位数仅为11,400元。经济学家指出,许多老年人面临经济危机,缺乏足够的养老金只能依赖子女或兼职劳动。

中国的“一胎化政策”也导致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但养老制度的发展却滞后,无法满足庞大的老龄人口需求。传统家庭功能的弱化使得子女难以承担照护责任,进一步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立感和被欺诈的风险。

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老年消费者的权益。相比之下,日本的“银发经济”发展相对成熟,设有专门的老龄消费者保护制度,能够有效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提升对老年消费者的保护,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