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平息,航空业的复苏为中国石化企业带来了短暂的希望。然而,航空燃油的供应过剩问题却如同雪上加霜,使得本就承受汽油和柴油需求下降压力的石化行业更加窘迫。
在疫情后,航班的恢复确实推动了航空燃油的需求增长,吸引了众多石化企业转向这一领域,试图通过消耗原本用于公路运输燃料的资源来缓解困境。然而,最新数据显示,航空燃油的供应量已经超过需求40%以上,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分析机构Kpler指出,尽管中国的航空燃油消费预计在2025年会继续攀升,但仍无法有效消化炼油行业新增的产能。与此同时,中国的运输业结构性变化,尤其是高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势必会制约航空业的未来发展。
Kpler的燃料分析师扎米尔·尤索夫表示,增产航空燃油并不能根本解决柴油和汽油需求下滑的问题,反而只是将问题转移到了其他地方。他预测,中国的石油日均供应将出现39万桶的过剩,尤其是国际旅游业的疲软加剧了航空燃油供应的困境。
尽管许多石化企业寄希望于国内旅行的增长来推动业绩,但现实却是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消费者支出前景的模糊、更新更省油的飞机的普及,以及航空公司通过改善管理以减少每趟航班的燃油消耗,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挑战。
尤索夫还提到,由于“缓解措施有限”,中国石化企业的利润率将持续受到压制。与此同时,随着产能过剩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中国的成品油出口量在6月达到了创纪录的260万吨,可能在某些地区取代中东和印度的成品油,给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石化厂面临着微薄的利润和不明朗的市场前景。Rystad能源公司的分析师马尼什·塞瓦尔指出,中国的乙烯产能已经处于过剩状态,而计划在2025年新增600万吨乙烯产能的目标,似乎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过于激进。未来三年内,再增加2,000万吨的产能将使总产能达到惊人的7,000万吨,这一举措的可行性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