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巴西举行的金砖峰会上,多个成员国的领袖缺席,显示出该组织内部日益加剧的分歧。专家指出,美国总统川普的关税策略正在有效削弱中共试图通过金砖组织抗衡美国的努力,使得金砖的实际作用受到质疑。
此次峰会原计划有11个金砖正式成员及多个伙伴国参与,但中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均未出席,造成峰会的正当性受到重大影响。习近平首次缺席峰会,而普京则仅通过视频参加。最终,只有六位国家首脑出席。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的研究员沈明室分析认为,习近平和普京的缺席使得其他领导人对峰会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金砖国家组织自2009年成立以来,最初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后来纳入南非,并于去年吸纳了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尼、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新成员。
沈明室还指出,金砖国家的主要动机往往是寻求来自中国的经济援助,而非理念上的共识。随着中共经济放缓和美国关税的打击,中国已无法继续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支持。今年6月,习近平在中亚峰会上承诺的15亿元人民币援助大幅低于两年前的260亿元,显示出中共的经济实力显著减弱。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加入金砖的原因在于寻求与中俄的经济合作,但在美中对抗加剧的背景下,这些国家普遍选择低调行事,避免与美国发生对立。就在金砖峰会开幕的前一天,川普在社交媒体上警告对任何支持金砖反美政策的国家加征10%的关税,并表示如果金砖推动去美元化,可能面临高达100%的关税。
越南于同日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热轧钢产品征收高达27.83%的反倾销税,这一举措被视为越南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开始,也可能对其他金砖国家产生示范效应。越南刚刚成为金砖的伙伴国,然而其策略显示出对中国的日益警惕。
叶耀元教授分析表示,美国的策略是通过个别击破来施加影响,要求与美国谈判关税的国家必须切割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这一策略使得金砖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陷入困境。
金砖峰会于7月6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主张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提升多边机构的效能,但对美国的批评则显得相对温和,反映出成员国间的共识难以形成。特别是在伊朗问题上,声明仅表示关切,而未明确批评美国或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此外,金砖创始国之一的印度近年来逐渐向美国靠拢,也对组织内部的共识形成造成了障碍。印度在近期的会议上因未能提出对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关切,拒绝签署联合声明,进一步凸显了其与中国阵营的分歧。
专家普遍认为,金砖的初衷是作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典范”,但在美中对抗加剧的背景下,金砖的结构松散和功能缺失愈发明显。叶耀元指出,中共原本希望通过金砖对抗美国单边主义,但现实是,中国自身也无法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即便金砖国家的总体经济体量占全球约35%、人口占45%,专家警告,若无具体政策或行动支撑,金砖的角色恐沦为象征性的集会。沈明室也表示,即使金砖仍能继续召开峰会,也只是象征性的维持,无法产生实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