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当局发布了一项名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政策,旨在刺激中国经济。这项方案包含了30项具体措施,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促进薪资增长、稳定股市、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落实带薪年休假等。

在众多措施中,“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尤为引人关注,其中提到将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此外,方案还重申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要促进生活服务消费。

此次方案的出台背景是由于新冠疫情和长期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导致中国内需不振,家庭消费意愿下降,通货紧缩趋势加剧。在最近举行的“两会”上,扩大内需再次成为焦点议题。

业内分析指出,中共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缓解美国对其出口的关税影响。然而,中共总理李强在今年2月曾提到要强化“国内大循环”,却未提及以往同时强调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外界普遍认为在与西方国家脱钩的情况下,实现“内循环”存在困难。

经济学者黄大卫指出,尽管北京官方希望借助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失业率上升和收入增长放缓的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意愿依旧不足,信贷刺激可能难以产生预期效果。他还提到,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纾困方面已投入巨资,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或信贷投放可能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黄大卫分析认为,虽然官方措施在短期内或能对特定行业如汽车、家电和文化旅游等领域产生一定刺激效果,但消费恢复的可持续性尚存疑。他强调,若没有真正的结构性改革,难以实现长期的消费驱动型增长。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1至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但2024年这一增速仅为3.5%,较2023年回落了3.7个百分点,显著低于疫情前的8%以上水平。此外,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其中当月下降幅度达到0.7%。

资深资本界人士徐真对这一政策表示担忧,认为中共试图通过吸引民众消费来拯救实体经济,然而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以至于CPI下降。他指出,依靠行政手段难以真正提振消费,尽管此次提振消费方案内容全面,却缺乏新意,只是将以往的刺激措施汇总,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