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的贸易战中,中国的外贸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共突然宣布将与美国进行会谈,并推出货币宽松政策,包括降息和降准,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举措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处于至暗时刻?

5月6日,中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将于5月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系列旨在稳定市场和预期的金融政策。发布会中,中共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政策利率也将从1.5%降至1.4%。此外,住房公积金利率也将下调0.25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决策是在最新的财新PMI数据远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做出的,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4月的服务业PMI下滑至50.7,创下七个月以来的新低,而制造业PMI也降至50.4,显示出国内企业的生产活动扩张步伐放缓。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分别下降至49.0和50.1,前者再度跌入收缩区间,而综合产出指数也有所下滑。这些数据表明,企业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经营预期显著下降。

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背景下,单纯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难以直接刺激外贸。尽管降准能够释放流动性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息则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但能否真正扭转外贸订单骤停和停工潮仍需观察。

对于国内经济而言,降息是否能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还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目前面临房地产危机和消费疲软等多重挑战。在企业信心因关税扰动而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仅靠货币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预期。

5月7日早间,中共外交部宣布副总理何立峰将在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与美国财政部长举行会谈。这一选择的时机引发了外界的多方猜测,是否意味着中方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以换取贸易上的缓和?同时,这也可能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迫使中共采取降息降准措施来稳定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中共此前对美方展示了强硬姿态,如今却派出高层进行会谈并配合降息降准,显然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困境已经相当严重。然而,这种“救火”式的措施可能无法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的问题。

本周,官方将发布4月进出口数据,预计将进一步揭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数据可能更加不乐观,而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会谈的结果,以及后续中共是否会出台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将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重要窗口。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