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再度引发关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份,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了0.1%,这是该指标连续第二个月出现下滑。尽管降幅较2月份的0.7%有所减小,但这一变化仍然超出市场的预期。

分析人士指出,持续的通缩压力以及工厂出厂价格(PPI)的下滑,反映出中国经济内部的紧张局势。根据凯投宏观的经济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的分析,国内企业面临的生产过剩问题导致了出口难度的加大,进而引发了价格战。3月份的PPI同比下降2.5%,降幅超出市场预期,创下四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核心通胀率略微上涨至0.5%,这一数据的变化让人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产生更多疑虑。不断加剧的通货紧缩不仅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还促使许多制造商不得不降价以吸引客户。

同时,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实施新的关税政策后,对中国出口造成了明显冲击。专家们指出,这些高额的关税实际上相当于对中国的贸易禁运,迫使中国的出口商在一个缩小的市场中竞争。

经济学家许天辰认为,若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加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将使中国工业领域面临更大的价格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失去海外市场将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随着局势的发展,花旗和高盛等机构已相继下调了对中国2025年GDP增长的预测,显示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忧虑。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政策制定者愿意采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但在出口疲软的背景下,消费支持的力度似乎仍不足以抵消经济下行的压力。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缩风险可能将持续一到两年,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将是未来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考量的重要任务。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