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光伏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之际,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五大光伏巨头的合计净亏损高达172.6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揭示了行业在经历七个季度持续下滑后,产能过剩和激烈价格战的双重打击下,所遭遇的严峻现实。
长期以来,光伏产业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产品价格跌至历史低点,各环节企业的开工率普遍维持在低位。尤其是多晶硅、硅片等上游核心环节,甚至出现了产量负增长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困境。
在这种环境中,产业链布局复杂的通威股份遭受了重创。根据数据显示,该公司在上半年实现净亏损49.55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大亏损纪录。与此同时,隆基绿能作为硅片和组件的双龙头企业,虽然在出货量上仍保持增长,但因市场价格跌破成本线,其营收同比下降14.83%,净亏损达25.69亿元。
专注于硅片业务的TCL中环也未能幸免,因供过于求,其光伏硅片的毛利率降至-23.74%,净亏损高达42.42亿元。而天合光能则公布了自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中报,净亏损29.18亿元,晶澳科技的净亏损也达到了25.80亿元,尽管其第二季度亏损有所缩小,但整体亏损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显著扩大。
在产业链的上游,硅料环节成为了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多家硅料龙头企业如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和协鑫科技,均出现了营收骤降和巨额亏损的情况。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市场供给压力依然沉重,7月和8月的多晶硅产量仍在持续增长,硅料市场的供需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许多企业在财报中发布了风险提示。通威股份指出,落后产能的出清已是必然,但若供需矛盾无法缓解,整个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经营风险。隆基绿能也表示,尽管行业已在寻求“反内卷”的共识,但相关方案尚未出台,短期内企业仍将面临经营压力。天合光能警告称,若未来的产能调整速度或下游市场增速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跌,进而影响企业盈利。
与此同时,行业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抢装和囤货热潮后,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7月份环比和同比均出现显著下降,创下年内新低,进一步反映出市场的动荡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