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与上海这两座中国超大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出现了显著下降,反映出经济复苏的艰难局面。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在2023年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49亿元人民币,同比骤降9.9%;而整个一季度的零售额则为3,45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3.3%。同样,上海的消费品零售额在3月也表现不佳,仅为1,280亿元,同比下降14.1%,一季度零售额微跌1.1%。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政府曾在今年1月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措施,并在3月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然而,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其消费数据依然乏善可陈,显示出当前内需市场的疲软程度,给中共政府“做强国内大循环”的目标带来严峻挑战。

专家指出,消费补贴的效果正在减退。南华大学的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表示,北京和上海在过去两年中实施了广泛的消费补贴政策,然而如今,真正需要消费的人群已经基本消费完毕,新需求的持续增长变得困难重重,导致了消费刺激效应的迅速衰退。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也让居民财富缩水,促使人们逐渐转向防御性的储蓄模式,而非继续扩张性的消费。高负债的家庭在偿还贷款后,日常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减少。孙国祥指出,经历了疫情、经济下滑和裁员潮后,很多居民养成了“省钱过冬”的习惯。

一位上海市民王女士对此表达了不满,她质疑政府的消费刺激政策,认为自己并不需要这些“刺激”,并感慨说:“我有钱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何必需要你来刺激我?”她的声音代表了许多居民对于消费前景的无奈与失望。

与此同时,企业裁员的现象也在加剧,进一步打击了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日本东陶(TOTO)公司近日宣布将关闭其在北京和上海的生产基地,涉及约2000名员工,这只是外资企业撤离的冰山一角。在美中贸易战的背景下,众多跨国企业纷纷选择将生产线迁出中国,许多私营企业也因缺乏海外订单而面临倒闭风险。

随着企业裁员加剧,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也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有消费能力的外来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削弱了消费需求。孙国祥警告说,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经济负面影响的叠加,可能使得中国的内需疲软成为一种长期现象。

王女士在谈到年轻人的消费态度时表示,许多人选择“躺平”,不再追求买房、结婚或生子,这种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望。“现在人们都不敢花钱,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她无奈地说。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内需市场疲软的现实与政府宣传之间的落差愈发明显,专家认为,这不仅可能导致中国经济放缓,还可能引发财政恶化、就业困难和社会风险上升。王女士感叹道:“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现在的情况让我们感觉十分不安。”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