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比亚迪上周宣布大幅降低多达22款车型的售价,掀起了一场新的价格战。此次降价幅度惊人,其中“海豹”双电机混动轿车的价格直降5.3万元,现售价仅为10.3万元,降幅高达34%。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其他汽车制造商的跟进,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旗下的荣威品牌也相继推出了降价促销措施,导致整个汽车板块的股市在5月26日全面下滑。

在港股市场,比亚迪的股票下跌超过8%,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分别下跌超过9%和5%。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汽车板块同样遭遇重创,比亚迪的股价下跌近6%,其他汽车制造商也纷纷跟随下滑。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轮价格战不仅引发了市场的恐慌,还暴露了比亚迪面临的库存压力和行业风险。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行业形势发出警告,表示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困境如同“恒大危机”即将爆发。行业内存在资本撤离、企业偷工减料以及销量造假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自2023年1月特斯拉率先降价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已陷入长达900天的“内卷式价格战”,这一趋势似乎没有结束的迹象。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超过200款车型参与降价,平均降价幅度达9.2%,这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严重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卖一辆车亏一辆”的局面。

魏建军还指出,价格战的后果将持续六到七年,可能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毁灭性影响。他强调,低价策略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迫使厂家在产品质量上妥协,这将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除了比亚迪,其他汽车制造商也在面临同样的压力,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部分小型供应商已经被迫退出市场,导致产业链的断裂风险上升。经销商的资金周转困难,加上比亚迪对库存的高压管理,导致多个4S店相继关闭,数千车主的权益受到侵害。

分析认为,比亚迪目前面临四重风险:一是利润空间的压缩,二是技术同质化的挑战,三是海外扩张的不确定性,四是行业内卷的严重性。此外,降价背后还隐藏着高库存的压力,迫使比亚迪急需清理不具备新型驾驶辅助功能的老款车型。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虽然能短期吸引消费者,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行业危机,消费者在购买便宜车的同时,或许也在为未来的质量隐患埋下隐患。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