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项新的政策,旨在延长个人消费贷款的提额期限,此举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官方表示,这项新政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然而,银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不良贷款未偿本息金额已高达2,25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1.05%。其中,个人不良贷款占比达70%,规模也达到1,583.5亿元,增长速度令人担忧。
专家指出,消费贷款的本质是让居民通过债务提前消费,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政府鼓励居民加杠杆、借债来透支未来,这种依赖短期债务来刺激消费的做法,实质上无异于饮鸩止渴。
提振消费已成为中共当局2025年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3月6日,中共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联动,实施两项新的贷款贴息政策,以激发消费潜力。同时,央行也表示将研究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消费。
然而,3月14日,中共金融监管局发布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增加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放宽其期限、额度和利率等限制,甚至允许借款人与金融机构协商还款计划。这一系列措施引发了对消费贷款政策可能向次级贷款发展担忧的声音。
对此,央行在媒体上回应称,消费贷款的支持力度已经不小,过度举债消费将对未来的消费需求造成透支,增加家庭的财务负担。只有通过提升居民就业和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才能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
然而,中共金监局并未停止其推进消费贷政策的步伐。3月21日,该局发布通知,继续要求金融机构提升个人消费贷款限额和期限,并将自主支付金额上限提高至50万元,互联网消费贷款上限则提高至30万元,贷款期限可延长至7年。
值得注意的是,几日后,金监局却有所妥协,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款被叫停,多家银行接到通知,要求暂停审批此类产品。这一冲突表明,当局在提振消费方面的急迫性,但各部门却缺乏有效协调,导致经济政策的混乱。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长期以来依赖的“投资+出口”增长模式遭遇瓶颈。房地产市场低迷、外部环境恶化,导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减弱。中共中央不得不将政策重心转向内需,李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强调,消费将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但实际效果却受到居民收入不足和消费信心不足的双重限制。数据显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且高储蓄率与低消费占比的现象表明,居民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悲观。
专家警告,盲目扩大消费贷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风险极大。一旦经济持续放缓,居民收入增长无法跟上债务利息,违约风险将显著上升,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政府若不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而是继续依赖短期债务刺激消费,势必将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设置更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