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NIO)曾被誉为中国的“特斯拉”,以其高端定位、智能科技和极致用户服务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随着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的公布,这家造车新势力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数据显示,蔚来在该季度净亏损达49.95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卖出一辆车便亏损6.9万元。从2025年第一季度的67.5亿元亏损来看,蔚来的十年累计净亏损已超过1,300亿元,远超特斯拉早期15年的总亏损。
截至6月30日,蔚来的流动负债总额已达622.82亿元,股东权益转为负值(-11.1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55%。公司手中仅有272亿元现金储备,预计只能支撑一年。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状况,创始人李斌被迫再次调整盈利时间表,目标定为2026年实现全面盈利。在财报发布后,蔚来在港股的股价大幅下跌,暴跌17%,市值蒸发超过100亿港元,资本市场的信心遭遇重创。
蔚来的财务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其“烧钱换规模”战略的必然结果。公司依赖政策补贴和资本支持维持运营,但高昂的研发投入、换电网络建设以及直营模式使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面对政策补贴退坡、行业价格战和海外出口受阻的挑战,蔚来在2025年前七个月仅交付新车14.5万辆,完成全年目标的30%,在同类竞争者中处于垫底位置。
这一问题不仅反映了蔚来的危机,也揭示了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补贴的减少、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瓶颈的出现,整个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蔚来的“烧钱游戏”还能持续多久?本文将深入分析其发展定位、财务困境及亏损原因,并揭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在“政策狂欢”之后的市场洗牌真相。
蔚来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设在上海,由互联网企业家李斌创立。2018年,蔚来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佼佼者,主攻30-50万元纯电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40%。通过推出EP9超跑、建立高端体验中心NIO House及换电网络,蔚来创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
然而,高端定位限制了销量规模,无法有效摊薄成本以支持盈利。尽管蔚来积极推出中端品牌乐道和入门级产品萤火虫,但这些新产品的推出虽然在第二季度贡献了30%以上的交付量,却也拉低了整体毛利率。在转型过程中,蔚来面临的盈利路径愈发模糊,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
2025年上半年,蔚来的总营收为310.43亿元,交付新车11.42万辆,但净亏损达117.45亿元,同比扩大近15%。公司流动资产总额为525.08亿元,但流动负债却超出流动资产97.74亿元,已进入资不抵债的危险区间。更为严峻的是,尽管现金储备维持在272亿元,但应付账款和票据的金额高达349.51亿元,现金储备难以覆盖应付款项。
造成蔚来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支出:研发投入、换电网络建设以及直营模式。蔚来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超过600亿元,然而市场回报却远未达到预期。此外,换电模式虽然提高了换电效率,却造成了高昂的运营成本,且电池健康管理和维护费用均不容小觑。
面对生存压力,蔚来采取了多方措施以应对困境,包括推出多品牌战略、降低成本以及寻求融资。然而,短期内的资金注入无法弥补其结构性亏损,股价在融资消息发布后再次下跌,显示出投资者对其持续亏损的担忧。
结尾部分,蔚来汽车的“烧钱游戏”已走到尽头,面临着巨额亏损、现金流危机等一系列挑战。虽然公司承诺2026年实现盈利,但要解决销量瓶颈和成本优化等问题,仍需付出艰巨努力。2025年将是蔚来的生死之年,若无法迅速突破困境,或将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风险。蔚来的困境不仅是个体企业的挑战,更是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在后补贴时代必须面对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