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许多投资者面临每日亏损的困境,部分人甚至损失了本金。尽管如此,市场上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赎回现象。

来自湖南长沙的刘女士在中国新年前购买了几款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然而,到了3月初,她惊讶地发现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居然每天下降近百元。她投资的一款封闭期为9个月的理财产品,在2月上旬时每日仍能带来约20元的收益,但到2月中旬后,它却陷入了持续亏损的状态。

在社交媒体上,多名网友分享了自己近期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图,显示出这些产品在过去一个月内经历了剧烈波动,特别是自2月中旬以来,净值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一位上海的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截图显示,2月24日当天,其理财账户的收益为-426.34元,表示最近每天亏损300至400元。另一位来自杭州的投资者则感慨:“买理财怎么和炒股一样,竟然亏到本金了!”

根据统计数据,自2月以来,市场上3300只中长期纯债型债券基金中,有2800只出现了年内负收益,占比高达84.85%;而941只短期纯债型基金中,则有634只同样面临负收益,比例为67.38%。部分债券基金在短短一周内就回吐了过去半年的收益,例如,汇添富稳宏6个月持有债券在2月17日至24日之间累计下跌了1.4%,而此前半年的涨幅仅为0.6%。

曾经被视为“稳健低波”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却面临收益下降的困境。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债市疲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资金面逐渐收紧,整体资金投放量紧张,导致国债收益率上升,从而使债券价格持续下滑;其次,随着“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显现,部分投资者开始调整资产配置,将债券转为权益类资产,这种资金的迁移也导致债市的阶段性“失血”。

尽管当前尚未出现债券的赎回现象,但刘女士表示:“近期打算不再关注理财收益了。”关于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走势,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了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包括招银理财、华夏理财和民生理财等,其下调幅度超过100个基点。此外,新发理财产品中,业绩比较基准普遍低于2%,这反映出投资者可能面临更低的预期收益。

作者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