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监管机构频繁发布指引,要求银行扩大个人贷款发放,低息消费贷款依然未能吸引到借款人。同时,个人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银行们在满足贷款目标与控制不良贷款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复苏不仅依赖于货币政策的调整,更需要重建整体经济信心,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重构社会福利体系。路透社的报道显示,来自北京的贷款经理和银行高层透露,由于需求疲软和家庭坏账的快速增加,消费贷款的增长变得异常困难。

自3月以来,中共各部门接连出台政策,要求银行发放更多低息贷款,以刺激消费。6月25日,央行与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支持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服务消费的信贷支持。然而,在这一政策导向下,消费贷款市场却陷入了“价格战”,许多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年化利率已经降至历史低点,部分银行甚至低至2.4%。

为应对资金流出,国有大行在5月宣布下调存款利率,以期留住客户。然而,尽管利率降低,个人贷款的违约率却在不断攀升。中共的官方数据虽然未披露具体的不良贷款率,但银行高管透露,违约率已显著上升。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出售规模达74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90.5%。一些区域性小银行的情况尤其严峻,渤海银行的消费者不良贷款率从4.44%飙升至12.37%,哈尔滨银行也从3.94%升至5.51%。

在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许多银行选择优先核销坏账,而非发放新贷款。报告指出,平安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开始挂牌转让不良资产,部分银行的挂牌价格低至原价的0.2折。

另一方面,消费者借贷意愿的下降也成为银行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地区银行经理表示,由于经济形势不佳,许多客户无力还款。全国多个地方的降薪和裁员消息不断传出,甚至波及到高收入的教师、公务员等群体,消费信心因此受到严重打击。

调查显示,61.4%的家庭计划增加储蓄,这一比例较疫情前上升近20个百分点。专家指出,当前的根本问题在于收入增长放缓,家庭感到焦虑,因此主动抑制支出和借贷。荷兰国际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依靠债务驱动的消费刺激可能只是短期现象,真正可持续的复苏需要以收入增长为基础。

专家强调,与其单纯依赖银行和低利率刺激消费,更应从根本上改善就业和收入状况,增强家庭对未来的信心。只有当家庭相信收入会增加、生活会更稳定时,他们才会愿意借贷和消费。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重建整体信心,而不仅仅依赖于货币政策的调整。

作者 author